還沒到小暑,長春的氣溫就達到了36度。
在長春人肉肉的印象中,長春的夏天從來沒有如此悶熱,就算是伏天,溫度也從來沒有超過35度,“一年也就熱那么幾天,所以當地人很少買空調,空調扇就夠了。”
而現在,肉肉近期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5月的時候沒聽老公的話買個空調,現在不光錯失了優(yōu)惠,還因為遲遲安不上空調而晚上睡不著覺。
今年之前,東北的空調還不算是剛需。根據《中國住戶調查年鑒2023》,遼、吉、黑三省每百戶的空調數量分別為58.6臺、17.7臺和13.3臺。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廣東省每百戶的空調安裝數量可達229.1臺,相當于每戶家庭能安裝2臺空調。甚至有網友進行了不正規(guī)統計,說東北家庭有空調的比例都沒有有車的比例高。
高溫襲來,不少東北人都因為家里沒有空調在飽受折磨。
東北,怎么這么熱?
最早吃到沒有空調的苦的,或許是東北一些大學的學生。從6月下半旬,社交媒體上就出現了各種大學生拍的段子,不是泡在水池里喊話“校長,我熱的睡不著”,就是組團帶著帳篷去地下室和湖邊睡覺……
某985大學的大二學生Lanka和她的舍友,為了解暑只能每天晚上開著門打地鋪睡覺,雖然鋪著涼席,但無濟于事。每天就能睡4個小時,凌晨4、5點鐘準時被熱醒。有時Lanka會掏出去年買的風扇,但是因為天太熱,風扇吹的都是熱風。有同學熱的沒辦法,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自制空調”,把冰塊放在風扇前,讓風扇吹冰塊吹出冷空氣,甚至有同學熱的受不了,出去住酒店了,Lanka說那段時間,學校旁邊200塊一晚的酒店,每晚爆滿。
今年夏天,全國多地都受到了極端高溫的侵襲。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高級工程師劉遠在接受《晚間新聞》采訪時也表示,今年高溫天氣特征較為突出,且首發(fā)高溫過程出現在5月19日—21日,較常年提前了半個多月。截至7月8日,已有147個國家氣象站出現了極端高溫,13個國家氣象站高溫突破歷史極值,而東北也從6月24日開始,迎來了一輪罕見的高溫天氣,甚至一部分平原地帶的溫度都超過了35℃。
《當惡魔呼喚你的名字時》劇照,圖源網絡
哈爾濱人姜怡玲能明顯感覺到今年比往年更熱。作為一個比較耐熱的人,之前就連伏天都可以不開窗睡覺,但今年還沒入伏,就要開窗睡覺了。而家里怕熱的老人,更是遭不住了,因為房子南北不通透,老人每天晚上熱的睡不著,加上有高血壓心臟病,連續(xù)好幾天都心臟都不舒服。
在南方工作的李心月,也在電話里聽到長春某縣城的爸媽說“東北越來越熱了”,熱的老兩口飯都不想吃,覺也睡不好,每天在家吹風扇吹的脖子都疼,但媽媽還是會熱的全身出汗。而在李心月的印象里,之前大學暑假的時候,一年頂多就熱幾天,“吹吹風扇就過去了”。
肉肉甚至專門在網上搜了搜以前東北的氣溫,發(fā)現長春去年7月的時候,溫度最高也就32度,她看了看手機顯示的36度的天氣,有些納悶,“我記得以前不是這樣的啊,怎么今年熱的這么早?每天晚上睡不著真的很要命。”
長春天氣最熱達到36度
在小紅書上,東北的網友們也在對今年的天氣進行集體控訴,有人說自己要熱到無法呼吸,甚至不得不做出了“違背老祖宗的決定”,睡覺不蓋肚臍了;有人的手機被熱到開膠,不得不給手機買了個小電扇;有人說自己家的小貓熱的都直喘氣,開三個風扇還是熱的不行;甚至有人因為中暑暈倒,“渾身發(fā)麻,汗像雨一樣,手腳都不會動了,喉嚨發(fā)緊,喘不上氣,在急診住了一宿”……
東北人段子手的DNA也在這一刻釋放,一位來自吉林的網友這么形容天氣到底有多熱:“早上上班走的急沒在家上大號,開車10分鐘一路沒開空調,到單位上廁所發(fā)現便秘了!從里往外烘干啊!”
“已經裝不過來了”
高溫所帶來的一個顯著的連鎖反應是,東北的空調,被買爆了。
先是網上的空調出現了接二連三的斷貨。連續(xù)第三個被熱醒的晚上,肉肉煩躁地打開了手機,點進京東決定買個空調。結果發(fā)現,那些叫得上名的好牌子,幾乎都沒貨了,就算有些可以購買的空調,也是預定商品,發(fā)貨時間不定。看著那些“所選地區(qū)無貨”的提示,她焦躁地更熱了。
線下的爆倉程度也不容小覷。
7月15日,在沈陽的線下,我們逛了一些空調品牌直營店,發(fā)現2000塊錢以下的空調,都已經斷貨,尤其是像海爾、美的這些知名的空調品牌,只有些中高端機型的空調還有現貨,價格在3000元以上。“全沈陽都是這樣,”一位小米的店員告訴“后浪研究所”,“今年確實晚上不開空調都睡不著覺,以前還有不愛吹空調的,今年不吹都不行,所以訂單賣的都比較集中。”
沈陽一家商店的入口處擺滿了避暑用品
幾乎每個空調品牌都是同樣的情況。據家電網,進入7月份,海爾空調在東三省銷量持續(xù)攀升,吉林零售額同比增長355%,黑龍江零售額同比增長333%,遼寧零售額同比增幅518%。美的也在黑龍江和吉林銷量激增356%。
但就算有現貨,消費者也很難立刻享受空調帶來的陣陣涼意——因為空調師傅已經安裝不過來了。小米的店員表示,現在安空調都得排隊,要排多久不一定,甚至是新房比較密集的區(qū)域,可能要等10天左右,才會有師傅上門安裝。“昨天有顧客和師傅約,她說那個師傅還有30來個(空調)沒安呢。”
等待安裝空調的網友
甚至加錢,都不一定能約上師傅安裝。
一位網友在小紅書上發(fā)帖,急尋當天能安裝空調的師傅,在幾小時后表示自己聯系到了一位安裝師傅后,評論區(qū)有近20人都在求這位網友推薦。但師傅卻表示自己不想接單了,“已經裝不過來了”。
“上周的話(空調賣得)比較火,師傅根本就干不過來那些活。”一位電器城的員工表示,自從天氣開始熱起來,空調也開始一機難求,“這玩意不都是么,誰都不熱的話,誰也不著急買這空調。”
甚至那些因為要排的時間太長,而選擇退貨的顧客,最終還是受不了高溫,重新回店里買了空調。
李心月的爸媽就是如此。在聽說爸媽因為高溫睡不著后,李心月決定給爸媽買個空調,老兩口一開始還拒絕,說挺一挺就過去了。結果沒兩天就挺不住了,和女兒說“要不還是弄一個空調吧”。在發(fā)現線上一直沒貨后,李心月讓爸媽直接去商場里買。結果結果爸爸到商場一問,發(fā)現安裝得排號排半個月,決定不安了,“再忍忍就過去了”。但在上周日,爸爸還是熱的受不了,花2000買了臺空調,說先排著吧。
為了提高安裝效率,不少品牌甚至調派了空調安裝師傅到東北支援。7月7日,小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qū)總裁在微博上表示,小米服務部已經緊急從全國各地組織安裝工程師奔赴東北、內蒙;京東也調派了500名空調安裝師傅支援東北,首批師傅已于7月9日抵達黑龍江部分城市;美的也派了150組來自石家莊、濟南、鄭州的售后工程師馳援東北。
天氣坐上了過山車
不光是東北,今年全國各地都在經歷著極端氣候。
先是氣溫頻繁過山車式地變化,還沒走出正月,全國便大范圍地回暖,南方部分地區(qū)甚至溫度接近30度。接著,寒潮又再次襲來,入春失敗。
等到5月中下旬,全國遭遇大范圍降雨,部分地區(qū)暴雨成災,廣西桂林引發(fā)山洪,貴州畢節(jié)山體滑坡,部分城市里的年輕人也感嘆自己“竟然在內陸看海”。
6月,全國又迎來了高溫侵襲。被稱作“史上最熱夏天”的這段時間,許多北方城市的氣溫都突破了40度,“中國冷極”大興安嶺北部的根河市甚至在6月底迎來了39.5度的高溫天氣。不光如此,各地120救護車接到的中暑患者人數激增,各地官方媒體也在接連報道著“熱射病”的確診病例。
在今年6月27日發(fā)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5)》也指出,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qū)和影響顯著區(qū),增暖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2024年,中國年平均氣溫、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消融損失量、中國沿海海平面等監(jiān)測指標均創(chuàng)下新高。
除了接二連三的數據事實,人們也能明顯感覺到今年的異常。
姜怡玲能明顯感覺到,今年哈爾濱的天氣并不正常。之前每年5·1,哈爾濱只需要穿一件體恤搭一件單外套就能出門,今年5·1卻特別冷,自己得穿毛衣外套或者加絨外套,她和家里人還納悶,“為什么今年暖和的這么晚?”那時姜怡玲還有些“期待”,今年的伏天就30天,比往年還短了10天,夏天肯定更好過了。
在社交媒體上,也遍布著對今年異常天氣的討論。有網友質疑“沒人覺得現在氣候很不對勁嗎?”,高溫、大風往復循環(huán),“好像大氣層的自我保護”,但在反復的高溫后,“感覺地球都自救不起來了”;有網友和去年同期氣候相比,明顯感覺到了全球變暖的趨勢,但自己作為普通人,“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盡量節(jié)能減排,開心的過好每一天”;甚至有人擔憂“2024是不是我們余生最涼快的一年了?”
天氣總是變化莫測。
這兩天,東北的氣候又稍微降了些,長春的溫度又掉到了30度以下。肉肉覺得,“這個氣候好像每天都在老百姓開玩笑”。雖然空調還沒安上,但晚上自己終于不會悶得睡不著覺了。她又帶點僥幸,是不是東北其實也沒那么需要空調?她有些糾結要不要把空調退了。老公勸她,留著吧,要不等下個高溫又要遭罪了。而已經吹上了空調的姜怡玲,也表示自己買空調“不后悔”,“這還沒進伏天呢,沒準今年伏天會超級熱呢,到時候想買怕會更不好買,而且用不上的話冬天也可以用。”
姜怡玲新安裝的空調
于是,關于東北的氣候又掀起了一波新的討論。有網友覺得“東北剛熱了幾天又降溫了”“看來東北還是從前的東北熱不動幾天”,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覺得“還沒入伏呢”“過幾天還得熱”,甚至覺得部分網友太樂觀了,“話說的太早,有點涼風就知足了?”
“別涼快了幾天就臭得瑟。”一位網友在評論區(qū)喊道。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后浪研究所”,作者:楊小彤,36氪經授權發(fā)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