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張揚,下不平庸:奧迪S5(參數丨圖片)和BMW M340i兼顧日常實用與感官快感,誰才能在對比之中脫穎而出呢?
BMW M340i身形緊致,奧迪S5更加休閑大方,盡管寶馬具有充沛的駕駛樂趣,但兩者并非完美無瑕。首先,這兩款車的車名首字母看起來就預示著一場激烈對決,他們雖然“熱情”,但還不至于“沸騰”,也絕非平淡無味。奧迪S5與BMW M340i是介于家用車和純正跑車之間,性能強勁卻不至于太過暴躁。
這意味著,性能雖是這兩款車超過7.6萬歐元價格的關鍵所在,但不是唯一賣點。因此,開頭我們就需要指出一些小瑕疵——這些在更極端的RS 5(秋季即將搭載V6混合動力亮相)或M3上可能就被激情所掩蓋。
對奧迪而言,我們本應從命名規則講起。但由于其按照驅動方式命名的“奇葩”策略已經廢除,我們也就不必深究?,F在只需知道:S5是前代S4的直接繼任者,基于全新PPC平臺。作為轎車,它有著類似于以往Sportback的掀背式后尾門,并從柴油動力重新回歸V6渦輪增壓汽油機。
這讓我們頗為欣喜,但與之相對的是新一代B10型號帶來的某些設計槽點。例如,門把手不再是傳統樣式,而是內嵌按鈕的凹槽,實用性差;車門與方向盤上的觸控按鍵同樣不夠人性化。
方向盤后方的大尺寸OLED雙聯屏雖布局清晰,支持AI語音交互,但車速與轉速只能以簡陋的半圓形顯示。對不起,奧迪。你可以在應用商城里選擇購買“賽道下午”或“美國隊長風格”的主題燈光,卻連一套像樣的運動儀表都做不出來?哪怕是上一代的設計也行啊。
寶馬更精干,奧迪更寬大
回到寶馬,自從中期的小改款過后,它也配備了全液晶儀表和扁平化的方向盤,儀表呈菱形排列,風格犀利但邏輯并不完美。
座椅方面,寶馬的乘坐體驗更硬、更緊湊,整車也顯得更精干。這并非錯覺:S5的車身比M340i更長更寬,帶來了更好的實用性,但也帶來了整備質量的增加——這款4.84米的轎跑風格的三廂車重達近兩噸,比前代柴油版重了150千克!
兩者差異何在?
部分原因在于新車在被動安全上的結構性加強;另一部分則來自更復雜的科技架構,如標準配備的輕度混動系統(MHEV),單是這部分就給奧迪增加了60千克。
該系統包括48V系統與啟動電機,表面上與寶馬相似。但奧迪更進一步——在變速箱輸出端增加一臺電機,使S5能在純電狀態下低速滑行、自動泊車、或短時關閉發動機而繼續行駛。電機可提供最高18千瓦和230牛·米的輔助,明顯增強了起步時的輕快感,卻也破壞了人與機器之間的聯系。
這里的一個因素是拖動扭矩的變化,這是因為系統根據1.7千瓦時電池的充電狀態釋放或回收能量。這意味著有時當松開油門踏板時,動能回收會啟動,帶來拖拽感,而有時S5則會借助電動機無阻力地滑行。這種狀態切換會令人感到不自然,就像在手動降擋時不舒服的“頓挫”感覺一樣。
除此之外,該電驅系統只在140公里/小時以下起作用——雖然覆蓋大多數市場,但對于高速不限速的德國來說,就有點“力不從心”了。此時,S5的550?!っ诇u輪增壓動力需獨自對抗空氣阻力,略顯吃力。
寶馬激情澎湃的駕駛樂趣
相比之下,寶馬則顯得輕松得多。雖然扭矩少了50牛·米,但馬力更大(374馬力)且輕了逾200千克。加速更有沖勁,轉速攀升更加暢快,整體運動感明顯優于奧迪。響應迅速無延遲、無頓挫,在1500轉/分時候就已動力澎湃,直至紅線一氣呵成——這是直六發動機和渦輪調校的完美結合,甚至可稱為最好的六缸渦輪發動機之一。
兩款車都通過按需調節的四驅系統傳遞動力,對奧迪來說這是首次啟用非全時的“智能”quattro系統(此前S系列均為全時四驅),但并不影響動態表現——最多可將70%扭矩傳至后橋的運動型差速器,提升彎道性能。此外,奧迪還優化了前懸掛結構,增加負外傾角、強化轉向系統連接,使車輛在入彎時更迅速,轉向手感更具回饋。這種“反饋增強”有時被吐槽為“橡皮筋似的牽扯感”,但也是一個性能亮點。最后,我們在一點上達成一致:S5手感比M340i更舒適,這有點令人驚訝。
話說回來,BMW M340i整體調校表現更“硬核”:車身緊湊,后排乘客會覺得懸掛偏硬,但直六發動機動力絕對算是“爆棚”。只是,轉向反饋欠佳——不像以往寶馬那樣精準直觀。其xDrive四驅系統仍以后驅為主,500牛·米多集中在后軸,僅在必要時才調動力至前軸。敏捷性十足,彎中姿態活躍,是典型“M Power”風格。但問題在于,方向盤并沒有清晰反饋這些動態,仿佛與主動差速器之間有種“多余的連結”。
簡單說,寶馬的駕駛感受中間“省掉了一個環節”。方向盤與底盤之間似乎少了某種連接感,入彎動作常需要修正二次,略顯不自然。而在剎車方面,反倒是奧迪S5更勝一籌,表現更有力也更穩定。
雙方皆非完美,但各有千秋
奧迪S5的后軸動力分配更像是一種微妙的機制,目的是為了補償其前重后輕的重量分布,最終減少轉向不足的現象。只有當你關閉穩定系統(ESC)并猛地將S5推入彎道時,才會真正感受到中性的操控狀態。而寶馬則基本上是一直處在躍躍欲試的狀態,積極地邀請你“跳支舞”。這很典型。但是唯一的問題在于,轉向系統對車尾的動態反饋非常弱,甚至幾乎沒有反饋。而且它還給人一種印象:在不同的駕駛模式下,轉向系統和主動差速器之間似乎被某種動作邏輯“連在一起”。
換句話說:在340i的“命令”與“執行”之間,好像混入了某種變量,削弱了寶馬轉向曾經那種傳奇般的精準感。它不能像以前那樣自然地融入彎道,轉向角度和彎道半徑常常需要進行二次修正才能對得上。這種表現,既不符合寶馬品牌的傳統,也不能接受——尤其是在奧迪S5在制動表現上反而教了寶馬一課的情況下,在這個級別里告訴對手“什么才是真正的硬實力”。
整體來看,奧迪S5的底盤開發團隊確實干得不錯。好吧,在鄉間小路上它的表現并不能完全點燃激情。奧迪顯得更笨重,發動機也沒那么狂暴,聲音更像是在“鳴叫”而不是在“咆哮”,車身總感覺捆綁得不夠緊。但如果只看橫向動態表現,它起碼不輸那輛“神經質”的寶馬。而從奧迪粉絲的角度來看,這就顯得有些“苦樂參半”了——畢竟,S5是在搭載了輕混系統略顯“累贅”的前提下,實現了這樣的動態表現。然而這個輕混系統并沒有帶來任何可測量的油耗優勢,也因此沒能幫助它在用車成本上逆轉那個更激情的“三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