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奇臺縣中醫醫院 張志彪
中藥煎煮是藥效釋放的關鍵環節,承載著中醫千百年來的臨床智慧。醫圣張仲景創制了先煎、后下、分煎合服等煎藥法。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寫道,“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于此。”李時珍也曾指出,“凡服湯藥,雖品物精專,修治如法,而煎煮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這些論述深刻揭示了煎煮方法對藥效的決定性影響:即便藥材優質、配伍精準,若煎煮失當,輕則事倍功半,重則藥效盡失。在當代健康理念復興的背景下,科學傳承傳統煎藥技藝,既是對中醫精髓的守護,更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時代回歸。
器具選擇:藥效穩定的首要保障
中藥煎煮器具的選擇直接影響藥效的提取與穩定性。傳統以砂鍋為佳,其導熱均勻、化學性質穩定且經濟實用,是家庭煎藥的首選。銀器雖性能優越但價格昂貴,難以普及?,F代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等替代器具,雖便于清潔,仍需注意材質安全性。切忌使用鐵、鋁等活性金屬器具,以免與藥物成分發生反應,降低藥效或產生有害物質。此外,器具容量需與藥材量相匹配,確保煎煮時藥液充分翻騰,促進有效成分均勻釋放??茖W選擇煎藥器具,是保障療效的首要環節。
浸泡技巧:成分提取的重要基礎
中藥浸泡是藥效釋放的關鍵預處理環節。傳統經驗與現代研究均表明,合理的浸泡能促進藥材組織軟化,提高有效成分溶出率。具體操作需注意以下要點。
浸泡介質:宜選用常溫清水,水溫以20~30℃為宜。
浸泡時間:常規藥材30~60分鐘;根莖類、礦物類等質地致密藥材可延長至1~2小時。
水量控制:液面應浸沒藥材2~3cm。
特殊注意:禁用熱水浸泡,避免熱敏成分損失;含揮發油藥材不宜久泡;粉末狀藥材可直接煎煮。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水溶性成分如多糖、皂苷、黃酮類等,對溫度與時間較為敏感,預先浸泡不僅有助于它們更完整地釋放,還有助于穩定其結構。
藥材處理:分類煎煮的先后順序
中藥煎煮需根據藥材特性采取差異化的處理方法,這是確保藥效充分發揮的關鍵所在。
對于質地堅硬的礦物類(如石膏、磁石)和貝殼類(如牡蠣)藥材,以及附子、川烏等有毒飲片,需要單獨先煎30分鐘以上,這樣既能保證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又能降低毒性成分的活性。
相反,薄荷、砂仁等芳香類藥物因含有易揮發的有效成分,應在煎煮結束前5~10分鐘投入,以避免藥效損失。
粉末狀或帶有絨毛的藥材如蒲黃、車前子等,則需用紗布包裹后煎煮,既可防止藥液渾濁,又能避免刺激咽喉。
此外,阿膠、鹿角膠等膠類藥物需要采用烊化的特殊處理方式,即用藥液將其慢慢溶化后再與其他藥液混合。
這些處理方法源自《傷寒論》等中醫經典,經過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規范的差異化處理不僅能提高有效成分溶出率20%~40%,還能顯著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是確保臨床療效與用藥安全的重要技術環節。
水量火候:兩個變量的動態掌握
煎藥過程中,水量與火候的精準把控至關重要。
水量控制上,首煎建議水面高出藥材3~5厘米,二煎適當減少以濃縮藥效,藥材與水的理想比例為6∶1至8∶1。
水質宜選純凈水或去氯自來水,避免使用硬水影響藥效。
火候遵循“先武后文”原則:大火煮沸后轉小火慢煎。具體需因藥而異——解表類藥物宜急火速煎,補益類則需文火慢熬。明代醫僧胡慎柔曾總結:“表藥以氣勝,武火驟煎;補藥以味勝,文火慢煎?!敝两袢跃咧笇б饬x。尤其對于含揮發油、皂苷等成分的藥材,火候不當易導致成分破壞或產生不良反應。這種動態調控既體現傳統經驗,也符合現代科學煎藥理念。
服藥時機:療效發揮的最后環節
中藥湯劑的服用時間直接影響療效發揮,需根據藥物性質靈活掌握。補益類藥物宜飯后服用,既減輕胃腸刺激又利于吸收;清熱解毒類建議飯前空腹服用,促進快速起效;安神類藥物則以睡前服用為佳,充分發揮鎮靜作用。遵循“病在上者食后服,病在下者食前服”的古訓,可針對性調節藥效走向。服用時藥液溫度需適中,過冷傷脾胃,過熱損咽喉。服藥前后半小時應禁食禁水,避免稀釋藥液影響吸收。這一服藥時機的選擇,看似細微卻關乎整體療效,是現代人踐行中醫養生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編輯|焦桐
審核|白曉蕓 徐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