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的日子不太好過,雖然說跌也跌不動,但同樣,想上漲也是忒費勁。而且從盤面上來看,無論是近期還是遠期,豆粕的壓力都不小。
比如,近期來看,豆粕的壓力已近在眼前。
4月份進口大豆到港雖然不及預期,但是5月份到港量約在1300萬噸,6月份預估為1200萬噸,7月份也基本在1000萬噸上下。
而油廠現在也是加緊開機,豆粕已經呈現出緩慢累庫的趨勢,所以近期豆粕肯定不缺。
而長期來看,雖然說中美貿易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市場有顧慮,比如會擔心南美出口窗口結束后,美豆是否則替補。
而另一方面,二三季度是美豆重要的生長期,天氣炒作從來不會缺席。
比如美農報告預期美豆種植面積會有所下降,可能僅為8350萬英畝,同比減少約3.6%。但好在單產有所提升,所以使得美豆尚堅挺。
但是如果后期一旦遭遇異常天氣,必然會影響單產,那么就有可能推高全球大豆價格,進而影響大豆進口成本。
但即便如此,預計影響也有限。
因為除了美豆以外,近兩年巴西大豆是連年豐產,迅速彌補了美豆減產可能帶來的缺口。
而根據最新預計,在新一年度巴西大豆依然是一個創紀錄式的豐產格局,這將壓制整體豆價,所以即便美豆減產引發豆價波動,但幅度也有限。
這就意味著,國內豆粕供應基本就是一個寬松局面,所以豆粕想要上漲,可以說是困難重重。
那么問題來了,豆粕同樣作為重要的飼料用糧,豆粕走弱,對玉米以及小麥替代會有哪些影響呢?
眾所周知,小麥是玉米的頭號替代,替代玉米作為能量飼料使用,但有時也會替代部分豆粕提供蛋白,所以飼料企業在考慮替代的時候,不光是會考慮單一替代,而是會考慮綜合成本。
而當前,小麥正收獲上市,行情頻頻走弱,飼料企業觀望情緒很濃。而這種觀望主要是基于兩個原因:
一個就是買漲不買跌,小麥在下跌,都想抄那個最低的底,所以都在等;
另一個原因就是豆粕持續走弱,小麥的蛋白遠低于豆粕,所以豆粕價格下行,小麥替代的相對優勢也就減弱。
豆粕下跌后,飼料企業修改配方的壓力明顯縮小,甚至配方中豆粕的使用比例可能會因豆粕價格下跌而提升,這么一來,大量使用小麥替代的緊迫性也就大大減弱了。
而通過分析,豆粕再下跌的空間不大,但是上漲的空間也很窄,基本就是在2800到3100元/噸這個區間徘徊,那么這個時候小麥要想快速實現替代,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小麥的性價比。
而從小麥與玉米的對比關系來看,小麥供強需弱,而玉米供應偏緊,所以玉米堅挺上行與小麥拉近價差甚至倒掛的可能性要更高。
本文完,歡迎關注并點贊,給個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