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知譚商業
作者|知譚君
近日,裁判文書網披露的一份終審判決書顯示,一位年過八旬的投資者在2021年通過某銀行購買了博時基金旗下的一只混合型公募基金——博時成長領航混合,兩年時間虧損近30萬元,遂起訴該銀行未盡適當性義務,要求賠償損失。該案歷經一審、二審,最終法院認定銀行盡責,駁回原告全部訴請。
這一案件雖圍繞代銷銀行展開,但核心產品來自博時基金,其投資回報與管理行為引發了外界更深層關注。
01明星產品“高開低走”,虧損與縮水并行
據悉,涉案基金——博時成長領航混合,于2021年1月成立,首募規模高達118.93億元,超過20萬戶投資者參與,被市場寄予厚望。時任基金經理陳鵬揚也憑此晉升為“百億基金經理”。然而產品成立后不久便陷入持續虧損,凈值一路下行。截至2025年一季度,該基金A+C合計規模已降至37.46億元,縮水近七成。
天天基金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3日,該基金成立以來累計虧損29.73%。即便在當前由陳鵬揚與郭康斌共同管理下,依舊未見明顯改善。而在陳鵬揚管理的其余7只基金中,除“博時裕隆靈活配置混合A”實現任期正回報(123.46%)外,其余均處于虧損狀態。
02虧損投資者買單,基金公司持續獲利
即便基金規模縮水、凈值下跌,博時基金依舊收取可觀費用。上文提到的博時成長領航混合A,自2021年至2024年分別收取管理人報酬1.46億元、9465萬元、6657萬元和4460萬元。
更典型的是博時匯興回報一年持有期混合。該基金2021年至2024年累計虧損約38.9億元,但同期博時基金從中提取的管理費用高達5.4億元。2024年年報數據顯示,博時基金全年管理費收入達到35.45億元,在全行業中排名前十,顯示出“管理費優先”的經營特征。
03基金頻繁清盤,“短命產品”屢見不鮮
除了產品虧損與管理費爭議,博時基金的清盤潮同樣不容忽視。數據顯示,自2021年至今,博時基金已累計清盤42只基金,僅2025年內就有6只進入清算流程,涵蓋主動權益、固收、指數及FOF等多個類別。
以博時時代精選為例,該基金2022年9月成立,初始規模2.06億元,僅存續4個月后資產驟降至1800萬元,2023年1月便宣告清盤,成為近年來存續時間最短的主動權益類基金之一。
04權益產品弱,非權益產品支撐整體規模
盡管博時基金旗下權益類產品數量龐大,卻并非公司規模的核心支柱。截至目前,博時基金共管理基金724只,總規模超過1萬億元。其中權益類產品數量超過450只,占比逾六成,但資產規模僅為2800億元,不到整體規模的30%。相比之下,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基金的管理規模分別達3114.04億元和4341.45億元,是博時基金賴以維系體量的基礎。
隨著投資者維權意識增強、監管趨嚴,博時基金要想獲得長遠發展,不應再依賴“規模優先”與“旱澇保收”的傳統路徑,而應在提升產品質量、加強投資者保護與增強責任意識上下更大功夫。
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