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鐵戟磨沙鑄筋骨,毫端磅礴見真功
走進石家莊傳媒大廈展廳,一幅10米高的鮮紅榜書直擊眼簾——“一花獨放不是春 百花齊放春滿園”!這組潘學聰揮毫潑墨的巨作,光墨汁就用掉七八斤,筆鋒如刀刻斧鑿,撇捺似鐵戟橫空,細觀卻見行筆的提頓轉折精妙如微雕。此乃師承黃綺先生“鐵戟磨沙體”的真傳——融甲骨之鋒、鐘鼎之凝、漢隸之樸、魏碑之勁,方寸間盡顯燕趙雄渾。
潘學聰的草書更是一絕。一幅半夜揮就的《赤壁賦》長卷,筆走龍蛇如驚濤拍岸,中國作協副主席徐光耀慨嘆:“讀此字如飲烈酒三杯,神清氣爽,焦慮盡散!” 五十載寒暑苦功,砸冰研墨的農家少年,終成執筆驚雷的燕趙書壇巨匠。
創新:以書入畫破藩籬,枯筆生花寫春秋
“作畫如作書者得筆法,作書如作畫者得墨法!”潘學聰近年大膽將書法線條植入水墨花鳥。展廳內《幽蘭》《富貴平安圖》等畫作,以篆籀筆法寫枝干,草書飛白點花瓣,枯潤濃淡皆成韻律,吳昌碩“金石入畫”的遺風躍然紙上。
他坦言:“書法是寫出來的,繪畫何嘗不是?”昔年恩師黃綺一句“你也學畫吧”,埋下破壁種子;如今七旬變法,以《云養青山》專著叩問書畫同源之道,直追齊白石“壽字一鉤可掛山”的磅礴氣象。
學術:燕趙書風擎大纛,擔當精進立潮頭
面對“書法已死”的喧囂,潘學聰以學術正本清源。他提出燕趙書風四大精神支柱——擔當、精進、包容、創新,力倡北派書風當如“鎮海吼”鐵獅,扛起慷慨悲歌的文化脊梁!
在《太行賦》巨碑前,他指點鐫刻于雪浪石上的22米書作:“篆以端容、隸以謹行——這是黃綺先生的‘四以’心法。書法不是線條游戲,是刻在石頭上的燕趙魂!” 此言一出,圍觀的白發書友擊掌喝彩,展廳頓成文化講堂。
市場與影響:百姓廳堂藏墨寶,東渡扶桑傳漢魂
從農家春聯到國際展廳,潘學聰的藝術扎根泥土又遠渡重洋。1996年首赴日本個展引發轟動,荷蘭、韓國等八國巡展更讓“鐵戟磨沙體”名動海外。國內市場中,其《赤壁賦》草書被多家博物館收藏,太行山景區摩崖石刻成游客打卡圣地。
此次石家莊展覽,市民張曉波駐足《非淡泊無以明志》前反復品味:“他的字雅俗共賞,退休工資也買得起小品!” 而10米巨聯前拍照的銀發族排成長隊——這既是市場認可,更是民心所向。
“書法就是寫人!”69歲的潘學聰擲筆長嘯。從南皮凍墨少年到燕趙書壇標桿,他用七十年踐行黃綺遺訓:“寧為剛健不癡肥,登高欲騁凌云志!” 當展廳燈光漸暗,那幅血紅榜書仍如烽火灼灼——這不是墨跡,是慷慨大地噴薄而出的精神圖騰,更是獻給所有在歲月中挺直脊梁的父輩的贊歌!
【綜合評分:藝術生命力的多維破圈】
?技法:8·8/10——鐵戟磨沙鑄筋骨,毫端磅礴見真功!
?創新:8·5/10——以書入畫破藩籬,枯筆生花寫春秋!
?學術:9·1/10——燕趙書風擎大纛,擔當精進立潮頭!
?市場:8·8/10——百姓廳堂藏墨寶!
?影響:8·8/10——東渡扶桑傳漢魂!
?收藏指數:★★★
(評分邏輯:以20世紀書法大家為基準10分,考量時代語境下的突破性貢獻,著重其在性別突圍、文化傳播、藝術教育等維度的附加價值)
潘學聰,字平人,祖籍河北南皮。中國書協會員、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河北省書協副主席。1979年畢業于河北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曾受教于我國著名學者、書法家黃綺先生,隨其學書三十余年。代表作有《太行賦》、《畿輔通志康熙二十二年原序》等。
(注: 本文資料綜合自河北新聞網、石家莊新聞網、河北經濟日報、百度百科、中國文藝網、雅昌藝術網、中國書法家協會官網等權威媒體報道,確保信息權威可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