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書法傳承的老師,想必皆知,早在晉唐時期,筆法乃是秘傳,若非出身顯赫,或者拜名師,基本不得傳承,用筆淺薄,無正統性,水平始終停滯不前,當然這一傳承方式,有利也有弊。
先說優點,秘傳的方式,在極大程度上,不受其他人侵擾,保留正統性,可是這也造就它的缺點——限制書法發展、多樣性等,不少書法天才,無人傳授,也沒有途徑學習筆法,由此被埋沒。
好在隋朝時期,智永繼承家傳的“二王”筆法,總結全部經驗、技巧,撰寫800卷《真草千字文》,分散各地,使得古人秘法,徹底大白天下,引起世人關注,到了唐朝,涌現出諸多的書法巨匠。
除了筆法譜系的拓寬,其中也不乏自學成才之人,譬如武則天時期,書法界出了個“絕世天才”,自學草書30年,鉆研“二王”為主,深諳古法,水平可比張旭、懷素,此人就是孫過庭。
他出身貧寒,一生沒有拜過師,每次攢錢買帖,回家細細琢磨,分析每一筆的變化,參透古法核心,米芾曾說:“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
他覺得沒人比孫過庭,更懂得王羲之,足以見其筆法之深厚,孫過庭最經典的一幅作品,就是臨終前,概括畢生經驗,所寫的《書譜》,客觀來看,此帖不夠完整,筆畫細微,章法略緊密,穿插過多,不利于觀摩。
實際上,晚年時期,因其字精妙,武則天曾下令,命其抄寫《孝經》,他書寫多卷,當時被當作“大周國禮”贈送,目前僅剩余一幅真跡傳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全卷共計1000余字,傳至宋朝時,為了避諱趙匡胤祖父趙敬的名字,將文中的“敬”字改為“欽”字,傳至明朝,卷中部分字跡,出現缺損,不夠清晰。
當時祝允明認真臨學,仔細鉆研,將其全部補全,與孫過庭的原作如出一轍,毫無生疏、不協調等問題,墨色潤麗在,字跡生動,線條圓轉凝厚。
多用中鋒運筆,融合隸書筆意,個別筆畫可以看出,燕尾的姿態,筆勢銳利干練,氣脈連貫,但是并不拖泥帶水,字字剛柔盡備、標準精到,草法完備,極具晉唐的古雅、俊逸之美。
無愧于卷尾題跋,董其昌寫道:“孫虔禮自書譜外,有景福殿賦及千文皆奇絕。不止又有此經。更兼行隸鐘、索。尤可寶也”,可時常臨摹,學習古人草法,用筆精準、從容,感受古人妙趣,為日后學習狂草,奠定基礎。
而今,我們對孫過庭《孝經》,進行1:1超高清復刻,推出便攜經折裝,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還有一款手工經折裝,字跡更加清晰,見此品如見原作,市面獨此一家,若您喜歡可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