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似乎又是一個獨屬于當代書法認知的問題,書法的傳統與創新本不沖突,但是在當代社會卻被嚴格的對立起來,似乎要創新就要拋棄傳統,要傳統就要固步自封,像這種偏激的觀點本不具代表性,卻在社會中具有相當的普遍性,這就非常值得探討了。
當今書壇的創新名家王冬齡、曾翔、張旭光等人,其實都是深耕傳統的書家,他們的所有探索實踐都基于傳統法度之上,為什么會被認為是與傳統對立呢?
王冬齡先生的“亂書”,就是他草法精準的草書的疊加,而非隨性的線條堆積,熟悉草書的人甚至能夠從“亂書”中讀出內容。
曾翔先生的“丑書”是對古早民間散跡的挖掘、提煉、展現,是在探索傳統書法的根基,一個被傳統書法忽視的領域。
當今的很多創新書家其實都是在嘗試拓展傳統書法的展現形式,并沒有完全背離和拋棄傳統書法另起爐灶。
一些人之所以認為他們是胡寫,主要原因是對書法了解不夠全面,從他們的作品中看不出傳統書法的影子。
審美參照是品鑒藝術的不可缺少的標準,人們在欣賞一件藝術品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與已知認知進行對比,也就是審美參照。
審美參照必然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根源的參照,另一部分是對比的參照。參照是評價藝術基因和水平的重要標準。
很多人對當今創新書法頗為不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根源參照,不知道其源出何處,所以就無法理性的進行對比參照。
當今社會將書法的創新與傳統對立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根源參照,將所有超出認知的形式都歸結于個人臆造。
書法在注重實用性的年代都沒有裹足不前,一直在發展創新,然而到現在已經失去了實用性成為一門純藝術,卻被要求嚴格遵循傳統,這種要求完全有悖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
書法的主要創作元素是文字,文字是表意的抽象符號,雖然來源于自然事物,但是經過多次演變已經很難從自然事物中找到參照,所以書法的學習只能依靠臨摹傳統書法開始。
這就導致書法藝術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無法完全拋棄傳統進行創新,完全拋棄傳統的創新也不應該被稱為書法。
鑒于歷史和文化的原因,國人對新奇事物有著本性的抵觸,特別是像書法這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更難以接受完全顛覆的創新。
當下確實有一種趨勢要完全顛覆傳統書法,民眾對此也頗為擔憂,認為書法會從此徹底變軌,走向毀滅。
其實這種擔憂毫無必要,書法成為一門純藝術以后最大的好處就是審美不會被定式化,一類風格成為主流就容易讓人們產生審美疲勞,從而促使其他的風格壯大。
當前衛風格主導書壇以后,古典風格自然就會出來調節氛圍,并且傳統書法經典都被珍藏在博物館里,可以提供永遠的學習指導,不會消失,所以不必擔心書法會毀滅。
當今書法的創新還沒有危及傳統書法的地位,很多創新都是書法家依舊在深耕傳統書法之后的更深層次的思考,根本上也是對傳統書法認知的拓展。
最起碼從當今書壇來看,還不存在傳統與創新的對立,也就不存在二選一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