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5日,日軍轟炸中國重慶,市民在防空洞內發生混亂,導致二千多人死亡,史稱重慶隧道慘案,又稱大隧道慘案或六五隧道慘案,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間接死于轟炸人數最多的一大慘案。
重慶國民政府為躲避日軍飛機轟炸,挖掘了多條防空洞,大隧道是其中之一,位于重慶市中心偏西的十八梯。1941年6月5日,大量民眾為躲避日軍轟炸倉促涌入大隧道公共防空洞內,造成洞內人員飽和,在長時間的高溫和嚴重缺氧情況下,因窒息、踩踏而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重慶隧道慘案暴露出當時中華民國防空體系的缺陷和管理上的失誤。慘案發生后,重慶國民政府和重慶市政府對事件進行了調查,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處罰,賑濟遇難者家屬并對防空洞等防空設施進行改善。
“愈炸愈強”是戰時重慶不屈精神的真實寫照
與1938年6月9日的黃河花園口決堤、1938年11月13日的長沙大火并稱為抗戰時期中國的三大慘案。
反人類的重慶大轟炸
慘案背景
在1937年7月七七事變之后,日軍開始全面侵華。1937年11月,國民政府對日在淞滬抗戰中失利,南京開始陷入危機,國民政府在1937年11月20日起遷往重慶作為陪都。
大隧道慘案
1937年11月,日本陸軍發動全面戰爭不久即把無區別攻擊列入軍事操典。日軍1939年至1941年對重慶市的無區別轟炸,就是在此“政略攻擊”下實施的。從1938年2月18日到1943年8月23日,日本陸、海軍航空部隊遵照日本天皇和最高本部指令,聯合對重慶展開航空進攻作戰,為期5年半,史稱重慶大轟炸。
重慶大轟炸期間,消防人員參與救火
在重慶大轟炸中,日機空襲重慶共達218次,出動飛機9513架次,投彈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傷14100人,炸毀房屋17608幢,30所學校被炸。
1938年初至1938年底,日本對重慶主要為試探性的轟炸,出動的轟炸機架次較少,多數為日本陸軍航空隊。1938年10月日軍攻陷武漢后,日軍在日本天皇的命令下開始對重慶實施戰略轟炸。1938年12月底,由日本陸軍對重慶開始實施戰略轟炸。
1940年6月16日,日軍隨軍記者在轟炸機上拍攝
發表在《朝日新聞》上,從飛機上俯拍的日軍轟炸渝中半島(渝中區俗稱)的照片
1939年5月,改以日本海軍實行轟炸。5月3日及5月4日,日本轟炸機從武漢W基地起飛,對重慶市中心區進行連續轟炸,并且大量使用燃燒彈,此次轟炸稱五三、五四大轟炸。
重慶大轟炸地圖
1940年,日本陸軍航空隊以山西運城為基地,海軍航空隊以湖北漢口為基地,對重慶的轟炸更為頻繁。1940年5月,日本大本營發動《101號作戰》,由陸、海軍同時對中國后方進行轟炸,轟炸重慶的日機超過2000架次。
《泰晤士報》記者哈里森·福爾曼記錄重慶大爆炸
重慶大轟炸期間,由于中國空中力量和防空能力較薄弱,對領空缺乏有效的保護,因而大量采取使用防空警報和挖掘防空洞的方法予以防范和應對。事發的較場口大隧道就是眾多防空洞之一,位置在重慶十八梯石灰市路口附近,有十八梯、演武廳、石灰市3個出口。
舊時十八梯地圖
較場口大隧道設計于1936年,洞內寬度兩米,高也兩米,有多處急彎,兩旁有木板釘成的長凳,每隔30米左右,洞壁上掛一盞油燈,此隧道里沒有相應的通風、防火、防毒、排水、醫療等設備,較為簡陋。隧道原本是作為交通使用的,因設計失敗而廢棄,后作為防空洞使用。
慘案經過
1941年6月5日晚,日機分三批飛臨重慶上空,對重慶進行轟炸。由于警報系統的延遲和疏散組織的混亂,大量市民被迫聚集在較場口等幾個主要的防空洞中較場口大隧道的防空洞人員早已超量飽和,防空洞內空間有限,導致民眾呼吸不暢,洞里有人發生頭暈、嘔吐等現象,洞壁上的油燈也因為缺氧而相繼熄滅。然而,防空洞外的防護團和負責的官員對防空洞的情況缺乏了解,在發生踩踏窒息事故后,守衛隊伍曾幾次打電話給重慶防空副司令胡伯翰要求打開隧道門,但被胡以警報未解除為由并未許可。洞外防護團因而奉命不準人們在緊急警報沒有解除之前出洞而將洞門從外上鎖,這時洞內的人想出來換氣,拼命往外擠,而洞口的人為了躲避轟炸又拼命的往洞內鉆,人群擁擠中紛紛跌倒,互相踩踏,加之空氣缺乏,呼吸困難,又發生窒息,導致死傷,大量民眾不斷向外面涌將隧道鐵門沖倒,緊急警報方才解除。日機轟炸停止后,重慶市政府方開始組織人員搶救與善后。
時任重慶市市長吳國楨親赴現場,對現場描述稱:
洞內之(難民)手持足壓,團擠在一堆。前排腳下之人多已死去,牢握站立之人,解之不能,拖之不動,其后層層排壓,有已昏者,有已死者,有呻吟呼號而不能動者,傷心慘目,令人不可卒睹。
后續發展
慘案發生后,蔣介石命令組成“大隧道窒息慘案審查委員會”,對慘案進行調查。中共中央南方局主辦的《新華日報》在6月7日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并用大字標題為:《前晚空前慘劇,各方極為重視,市參會請懲辦肇事者》。
慘案遇難者一部分尸體由死者家屬自行擇地安葬,其余的全部尸體因家屬無力擇地或家在外區者,由重慶陪都空襲救護委員會運往長江北岸,在地名叫黑石子的丘陵之間掩埋。
大隧道慘案發生后,國民政府組織了善后工作,拖運尸體現場
慘案后,較場口的大隧道防空洞進行了整修。隧道從地面深挖地底10米左右的巖層,然后平伸約2公里(可以通往兩路口隧道口)。中途又分成三個叉道口,隧道高寬約2米多,正常容量為4384人,擁擠時可達到6555人。并添置了通風器和發電機等設施。
“陪都空襲救護委員會”對隧道死難家屬中的鰥寡孤獨、無人撫養者發放了賑金。老弱殘廢每人300元,失學幼孤每人200元,到9月7日止,共發放賑金11萬元。
2004年,重慶大轟炸幸存者和遇難者親屬組成“重慶大轟炸受害者民間對日索賠團”,大隧道慘案幸存者粟遠奎擔任團長。先后40余次到日本法院進行跨國訴訟,要求日本政府謝罪賠償。2019年12月,日本最高法院對該案進行終審判決,判決雖承認重慶大轟炸歷史事實,但駁回中國原告要求日本政府謝罪賠償請求。
編輯 | 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