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1945年7月26日,當二戰的硝煙仍在東方戰場彌漫,德國波茨坦的采西林霍夫宮見證了一個決定戰后世界秩序的重要時刻。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為日本軍國主義敲響喪鐘,也為戰后國際秩序奠定基石。
80年后,《波茨坦公告》的初衷是否被遺忘?日本社會又對此有何認知?這份歷史文件,仍在拷問現實。
德國:歷史與法理的見證
總臺記者 康玉斌:這里是位于德國波茨坦的采西林霍夫宮。1945年夏天,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舉世矚目的波茨坦會議就在這里召開。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后,美、英、蘇三國首腦于7月17日至8月2日在波茨坦舉行會議,商討戰后安排。雖然中國未直接參會,但美英事先征得中國同意,于7月26日以中美英三國名義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波茨坦采西林霍夫宮負責人 馬蒂亞斯·西米希:一開始他們選擇了柏林,但柏林城內的破壞如此嚴重,以至于他們找不到一個地方來讓反希特勒聯盟的代表們舉行如此盛大的會議。于是,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稍遠的地方,波茨坦離柏林很近。
總臺記者 康玉斌:現在我們就來到了波茨坦會議的主會議廳。可以看到,時隔80年,這里依然保留著當年的陳設。
《波茨坦公告》明確要求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限定其主權范圍,并重申必須實施《開羅宣言》。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后也加入公告,使其成為四國對日共同宣言。
波茨坦采西林霍夫宮負責人 馬蒂亞斯·西米希:《波茨坦公告》中提到了《開羅宣言》,這是公告的第八條。《開羅宣言》于1943年發布,其中提到日本須歸還其在二戰前或二戰期間占領的所有領土。例如,臺灣應歸還中國,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中也接受了這些宣言。所以在我看來,這是具有約束力的。
總臺記者 康玉斌:我們知道,《波茨坦公告》一共13條,文字簡短卻分量極重,它不僅是同盟國對法西斯侵略的嚴正控訴,也凝結了中國長期抗戰所贏得的國際尊重與話語權。
德國波茨坦大學榮譽教授 埃卡特·克萊因:《波茨坦公告》與《聯合國憲章》都明確,侵略者非法侵占的領土最終必須歸還。我認為,這仍然是《波茨坦公告》傳遞的核心信息,侵略行為終將受到懲罰。
總臺記者 康玉斌:《波茨坦公告》不僅宣告了法西斯戰爭的終結,更為戰后和平秩序奠定了基石。8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提醒著我們,正視歷史,是對未來最深沉的守護。銘記,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確保和平不再失守。
美國:從制定公告到冷戰轉向
《波茨坦公告》的中文手抄本收藏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其英文抄本據稱收藏于美國。那么,80年后,當年那份英文版原件是否還靜靜塵封在檔案館中,仍在等待人們重新審視?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走進美國國家檔案館,尋找那段影響深遠的歷史記憶。
央視記者 許弢:這里是美國國家檔案館,存放著許多與二戰結束相關的歷史文件,見證了戰后秩序的建立。今天我們來尋找一份為構建二戰后國際秩序,確立亞洲和平穩定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文件。
央視記者 許弢:早上好,我想查閱《波茨坦公告》原件。您能幫我查找一下嗎?
美國國家檔案館工作人員:它確實存在,歸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它應該在我們位于馬里蘭州學院公園的分館,所以我們可能不會在這里存放它,因為二戰期間的文檔都在那里保存,你可以給他們發郵件。
按照檔案館工作人員的指導,我們聯系了美國國家檔案館在馬里蘭州的分館。但那邊工作人員發來的郵件有關《波茨坦公告》的內容,只有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簽署的投降書,并沒有《公告》原件。在網上的《美國外交政策文件集》中,我們查詢到了被收錄到其中的《波茨坦公告》的文本內容,它規定了日本的戰爭責任和戰后歸還侵略領土等基本義務,明確寫道:美、中、英三國共同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歷史系教授 亞歷克西斯·杜登:如果沒有中國抵抗日本侵略,從1931年9月到1945年夏天,十多年,那么美軍、英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荷蘭和法國軍隊將在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上,面對一個完全不同,更具戰斗力的日本軍隊。中國在削弱日本軍事力量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盡管公告中已明確要求日本必須歸還所有侵略領土、徹底驅逐軍國主義勢力,并鄭重重申 “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但隨著冷戰的降臨,美國對公告精神作出了新的解讀。
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歷史系教授 亞歷克西斯·杜登:《波茨坦公告》指出,那些誤導日本走向戰爭的“邪惡分子”將被作為戰犯予以懲處。但1949年初,美國推行了所謂的“逆轉路線”,底特律銀行家約瑟夫·道奇受命調整日本的貨幣政策和工業政策。在這一節點,甚至一些已被定罪的戰犯也被釋放。
1951年,美國主導簽署《舊金山和約》,名義上終結了與日本的戰爭狀態,然而絕大多數亞洲受害國家卻被排除在簽約之外。就在同一天,《美日安保條約》簽署。
央視記者 許弢:就像美國國家檔案館前的雕塑上寫的那樣,“歷史的遺產是社會進步的種子”,美國從“徹底清算”到“妥協放任”的轉變,讓人不禁會問,《波茨坦公告》的初衷是否被遺忘?歷史文件,仍在拷問現實。
日本:歷史認知的困境與現實挑戰
80年后的今天,《波茨坦公告》這份文件在日本社會的認知中呈現出復雜而矛盾的面貌——有人選擇回避,有人試圖否認,也有人仍在堅持反思。這種分裂的歷史觀,不僅影響著日本對戰爭責任的認知,也在不斷拷問著這個國家與亞洲鄰國乃至與世界和解的可能性。
總臺記者 何欣蕾:在東京澀谷的街頭,世界上最繁忙的十字路口,我們隨機采訪了數十位日本民眾,詢問他們對《波茨坦公告》及二戰歷史的看法。得到的回答耐人尋味。
日本民眾:日本在二戰期間侵略了中國,可能干了很多不該干的事。但是我認為日本已經認真做了反省。
日本民眾:(《波茨坦公告》)過去在學校里學過,但內容不大記得了,雖然很重要。
日本民眾:(《波茨坦公告》)內容的確不記得了,應該教給學生,過去發生了什么。
總臺記者 何欣蕾:這些聲音折射出日本社會的復雜心態——在官方長期淡化歷史教育的背景下,民眾對戰爭責任的認知呈現出模糊化、碎片化的特征。一方面,部分人承認日本的戰爭罪行,但又對“永無止境的反省”感到疲憊;另一方面,年輕一代對歷史的了解嚴重不足,甚至對《波茨坦公告》這一決定日本戰后命運的關鍵文件知之甚少。
日本山口大學名譽教授 纐纈厚:比起《波茨坦公告》日本更重視“終戰詔書”并向國民傳達這樣一種印象,也就是這場戰爭并非失敗而只是結束了而已。《波茨坦公告》中明確寫出了日本戰敗的原因及戰敗后應承擔的義務,但日本并沒有讓國民充分理解這些內容。這可能是日本政府或是作為占領軍核心的美國,為了戰后管理日本所作出的某種“自然結果”。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并承諾忠誠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項規定。從國際法角度看,日本對公告的接受使其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構成了戰后東亞秩序的基礎。
日本山口大學名譽教授 纐纈厚:《波茨坦公告》的最大要點正是確保日本軍國主義不再復活。然而遺憾的是,靖國神社依然保留,而且所謂的戰犯雖然確實曾被解除公職,但大多在兩三年內就恢復了原職,再次掌握權力。也就是說,戰后清算極為不徹底,許多日本人通過參拜靖國神社,逐漸美化、肯定那場戰爭。很明顯,這與《波茨坦公告》所追求的目標完全不符。
總臺記者 何欣蕾:八十年過去,《波茨坦公告》的諸多條款仍待落實,日本歷史教育依然失衡、右翼勢力抬頭、日本修憲擴軍動向引發鄰國警惕。正如日本的有識之士們所說的,一個不能正視歷史的國家,很難真正走向未來。《波茨坦公告》不是塵封的故紙堆,而是照進現實的明鏡。它仍在拷問著日本:何時才能完成這場遲到的歷史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