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老祖宗過日子講究"名正言順",連年紀都要起個文縐縐的雅號。
從呱呱墜地到白發蒼蒼,每個歲數都藏著講究,活脫脫把人生編成了首押韻的詩。
今兒個就帶您扒一扒這些藏在歲月里的風雅稱呼……
襁褓到 總角
嬰兒剛出生時,裹在襁褓里像個粉嫩的小包子,古人管這叫“赤子”,取《孟子》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意思。
到了兩三歲,孩子開始牙牙學語,《孟子》里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所以“孩提”就成了這個階段的代名詞。
等孩子長到七八歲,乳牙脫落長出恒牙,古人叫“始齔”。
這時候男孩女孩都留著垂髫,陶淵明在《桃花源記》里寫“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畫面感十足。
再大些,孩子們把頭發扎成兩個小髻,像羊角一樣,這就是“總角”,
《詩經》里“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活脫脫一幅古代兒童嬉戲圖。
豆蔻與弱冠
女孩十二歲時,頭上開始戴金釵,叫“金釵之年”,
梁武帝那句“頭上金釵十二行”,把少女的俏麗寫得入木三分。
到了十三四歲,少女像初夏的豆蔻花一樣含苞待放,
杜牧一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讓“豆蔻年華”成了永恒的青春符號。
男孩二十歲時,要舉行隆重的冠禮,把頭發盤成發髻戴上帽子,這就是“弱冠”。
《禮記》里說“二十曰弱冠”,意味著從此要承擔起成人的責任。
古代文人特別看重這個儀式,左思在《詠史》里寫“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滿是少年壯志。
而立至知天命
孔子說“三十而立”,可不是指買房買車,而是指人格和事業的初步確立。
這個年紀的人,就像《論語》里講的,“立于禮”,言行得當,內心篤定。
到了四十歲,“四十而不惑”,經歷過風雨,對人生有了通透的理解,不再輕易被外界干擾。
五十歲是“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而是明白人生的規律和局限。
蘇軾在《赤壁賦》里感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正是這個階段對生命的深刻感悟。
花甲與古稀
六十歲叫“花甲”,源自天干地支六十年一循環的紀年法。
古人認為這是一個生命的輪回,所以特別重視。
朝鮮族的“花甲禮”就是典型,子孫們為老人擺壽席、行跪拜禮,傳承著尊老敬老的美德。
關于花甲禮的起源,還有個感人的傳說:
高麗時期有“人過六十不死即埋”的殘酷律法,
一個孝子把父親藏在山洞里,后來用父親的智慧幫國王解決難題,才讓花甲禮取代了陋習。
七十歲稱“古稀”,杜甫一句“人生七十古來稀”,道盡了古代長壽的不易。
但活到這個年紀,往往也有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就像《論語》里說的,隨心所欲卻不越規矩。
耄耋與期頤
八十歲叫“耄耋”,《禮記》里說“八十九十曰耄”,這個年紀的老人,
頭發像鮐魚背一樣斑白,所以也叫“鮐背”。
活到百歲是“期頤”,《禮記》解釋“百年曰期頤”,意思是百歲老人需要子孫悉心照料。
蘇軾在詩里寫道“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期頤”,表達了對長壽的美好期許。
更有趣的是“茶壽”——108歲!
茶字的草頭是“廿”(二十),中間是“人”分開成“八”,底部“木”是“十”和“八”,加起來正好108。
傳說有位老和尚病入膏肓,喝了蒙山的茶竟痊愈了,連眉毛頭發都變黑了。
雖然是傳說,但茶能養生的觀念深入人心,孫中山先生就曾說茶是“最合衛生最優美之人類飲料”。
從“赤子”到“茶壽”,古人用詩意的稱謂記錄著生命的每個階段。
這些雅稱不僅是時間的刻度,更是智慧的結晶,
襁褓中的純真、弱冠時的意氣、花甲后的通達,都在告訴我們:年齡不是數字,而是生命的勛章。
下次再有人問你“貴庚”,不妨笑著回答:“在下正值而立,不過更向往茶壽之年!”
畢竟,每個年齡都有獨特的風景,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當下的美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