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方乳房遇上西方篩查模式
與西方女性相比,我國女性乳腺生理結構存在顯著差異,致密乳腺比例較高(超過 50%),而致密乳腺組織會降低乳腺X射線攝影(多為鉬靶)對早期病變的檢出率,容易導致微小病灶漏診。因此,我國大陸地區在乳腺癌篩查策略中更強調超聲檢查與乳腺X射線攝影的聯合應用,尤其針對40歲以下及致密型乳腺女性,可以通過多模態影像技術提升篩查準確性。
與大陸相比,中國臺灣地區乳腺癌篩查模式與西方國家更為接近,以乳腺X攝影作為主要篩查手段,這一模式忽視了東西方人群的生理差異;同時,當地單純以家族史作為風險分層的依據,難以滿足“個性化篩查”的需求。此外,一些臺灣學者認為乳腺X射線篩查存在假陽性和假陰性的問題,導致部分腫瘤在篩查間隔期漏檢,這些都影響了大眾對篩查的信任度。
數據顯示,臺灣地區每年乳腺癌新發病例超1.8萬例,且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中位診斷年齡僅50歲,比西方女性早5~10年。更值得警惕的是,臺灣地區乳腺癌篩查參與率僅約40%,遠低于全球其他地區。
為了破解這些難題,臺北榮民總醫院曾令民教授團隊開展了一項基于臺灣地區大數據的研究,通過分析380萬次篩查記錄和13萬例乳腺癌病例,以期找到更適合的篩查方案。這項研究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雜志,為優化亞裔女性篩查策略提供了重要參考。
哪些因素在悄悄增加乳腺癌風險?
1. 風險因素:這些細節需警惕
這項研究的多變量分析顯示,乳腺癌診斷的風險因素可能包括如下幾方面:
家族癌癥史:分析表明,有家族癌癥史的女性風險增加46.2%(OR=1.462),尤其是姐妹中患乳腺癌的人數越多,風險越高(每增1位患病姐妹,風險上升5.8%[OR=1.058])。
激素與生殖因素:長期使用激素替代療法(每使用1年,風險增加0.6%[OR=1.060])、未哺乳、初潮早或絕經晚的女性風險更高。
乳腺健康狀態:有乳腺癥狀(如腫塊、疼痛)的女性風險是無癥狀者的3.8倍(OR=3.843),乳腺密度較高和有既往乳腺手術史的女性與正常人群相比,乳腺癌風險也分別升高9.6%和4.4%(OR=1.0096和OR=1.044)。
社會因素:該研究數據提示,教育水平較高的女性乳腺癌風險較高(OR=1.040)。但作者指出,這可能與該人群篩查參與率更高有關。
2.保護因素:這些習慣可能降低風險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也分析并評估了可能降低女性乳腺癌風險的因素,包括如下幾類:
生育與哺乳:分析表明,生育次數較多、哺乳時間較長的女性風險更低(哺乳每增加1年,風險降低9.2%[OR=0.908])。作者指出,這可能與哺乳過程中乳腺上皮細胞分化成熟、減少對雌激素敏感性有關。
篩查行為:定期接受超聲檢查(兩年內做過超聲檢查的女性風險降低10.1%[OR=0.899])、定期復查并對比既往影像(規律復查可降低乳腺癌風險22.5%[0R=0.775])、乳腺X光篩查次數(每增加1次,風險降低32.7%[OR=0.673])的女性人群癌癥檢出率更低,這可能與早期發現有關。
絕經狀態:絕經后女性風險相對降低6.5%(OR=0.935),作者認為,這可能與激素水平變化有關。
3、篩查效果:乳腺X射線攝影有效,但需優化
這項針對臺灣地區的研究結果顯示,超過60%的乳腺癌病例為早期(0/I期),其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相比之下,因出現癥狀才確診的患者更年輕(平均52.1歲),且腫瘤惡性程度更高,無復發生存率和總生存率均顯著更低。這證實了乳腺X射線篩查在降低死亡率方面的積極作用。
但作者指出,單純的乳腺X射線篩查具有局限性——由于其敏感度高,陽性預測值僅約10%——即每確診1例乳腺癌,就有約9名健康女性接受了不必要的進一步檢查。由此可見,我國大陸現行的乳腺癌篩查策略(結合年齡分層、高危人群評估及多模態影像聯合診斷)更貼合我國女性乳腺密度特征和疾病譜系需求。
參考文獻:
CHI-CHENG HUANG,TZU-PIN LU,YU-JEN WANG, et al.Sci Rep,2025 May 9;15(1):1625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