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遠市這片土地上,一幅“黨組織+企業+合作社+農戶”協同發展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徐徐展開。其中,開遠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以黨建為引領,匯聚企業力量,帶動各族群眾增收致富,在產業發展的浪潮中,帶領各族群眾攜手并肩,奏響了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樂章。
工人們正在開遠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打包紅掌
立足本地海拔、氣候等天然優勢,產業園黨組織充分發揮主心骨作用,精準錨定高品質花卉為核心發展方向,通過“精準招商、以商招商、優中選優”,吸引了25家農業企業入駐,形成了涵蓋花卉全產業鏈的產業集群。在黨組織的統籌協調下,園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土地流轉、溫室冷庫建設有序推進,為企業和各族群眾的發展搭建起堅實的平臺。
開遠天華生物產業有限公司作為產業園的龍頭企業之一,在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公司不僅致力于菊花鮮切花、種苗及精深加工產品的生產銷售,更注重社會效益的提升。我們通過技術培訓,讓周邊各族群眾掌握了先進的花卉種植技術,累計培訓達千余人次。同時,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目前有300多名員工,其中大部分是附近村子的漢、彝、苗、壯等民族同胞,他們在這里不僅實現了穩定就業,還學到了技術,增加了收入。”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還積極與周邊群眾合作,通過訂單農業的模式,帶動大家種植菊花,也不用為銷售發愁,大家腰包越來越鼓。
在黨組織的引領下,企業與農戶緊密相連,產業園所在的羊街黑泥地社區便是這一模式的生動縮影。
黑泥地社區位于開遠市羊街鄉,是一個漢、彝、苗、壯等多民族群眾共居的新型農村社區。“我們就像火塘里的炭火,黨組織就是那根撥火的鐵鉗,讓每個村民都能感受到發展的溫度。”一直以來,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錢保興積極帶領各族群眾探索發展之路。
自從依托產業園發展后,黑泥地社區一切都變了:社區黨組織牽頭成立土黑黑旅游專業合作社,將224戶各族群眾擰成一股繩,發揮毗鄰產業園的區位優勢,與園區企業對接合作,邀請園區企業為合作社社員開展花卉種植技術培訓,讓大家掌握了一技之長。10余戶農戶租地種花,每畝收入達2萬元左右。同時,合作社與園區企業簽訂用工協議,穩定組織100余名社員進園務工,每年實現務工增收500余萬元,各族群眾攜手過上了好日子。
在鮮切花工棚里,打包工人王麗尾正熟練地打包著鮮花。“以前在家務農,收入不穩定,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現在在工棚工作,每月有3000多元的穩定收入,還能照顧家里。在這里,大家互幫互助,就像一家人一樣。”王麗尾的生活因這份工作發生了巨大變化,她不僅實現了經濟獨立,還對“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有了實實在在的感悟。
采摘工人小楊是彝族小伙,以前一直在外打工,很少能照顧到家人。如今,他在家門口的花棚工作,既能掙錢又能陪伴家人。“在這里工作,我學會了一些花卉種植和采摘的技術。社區還組織我們參加各種活動,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我們都在為了更好的生活努力奮斗。”小楊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
除了務工增收,黑泥地社區還在黨組織的帶領下,將社區打造成色彩斑斕的“七彩社區”,把曾經的“三堆”變成了“三園”,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同時,合作社與產業園花卉龍頭企業合作,開展黃花風鈴木觀光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依托民族文化資源,開辦農家樂、民宿,舉辦各類文化旅游活動,社員從“農民”變成了“老板”,日子越過越紅火。目前,社區群眾直接從事鄉村旅游達261人,2024年以來接待游客6.5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40余萬元。
從花卉種植到鄉村旅游,從技術培訓到就業創業,開遠市用黨建引領勾勒發展藍圖,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各族群眾的智慧和汗水,每一個成果都見證著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堅定步伐,在這里,民族共融、城鄉共富、生態共美的鄉村振興樣板正破繭成蝶。
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馮琴 文/圖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