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yward
原創首發|藍字計劃
更大的屏幕、更大的電池、更大的容量...大家對手機配置總有一種“越大越好”的執念,但手機攝像頭是不是也“越大越好”?
對于這個問題,大部分人應該都有話說,現在的手機攝像頭實在是太TM大了。自從圓形的凸起鏡頭模組成為大部分品牌旗艦手機的標配之后,這個鏡頭模組正越發放肆地變大,有的品牌的模組面積甚至已經超過手機背面的三分之一。
雖然客觀來說這種不加節制的變大的確讓手機拍照的效果更好了,能用的焦段也變長了,但巨大的攝像頭模組除了「難看」和「千篇一律」的問題外,還有一個更令人厭煩的點是「硌手」。
比如用右手抓著手機時,自然翹起來的食指本來該自然搭在手機背面的右上半部分;但因為鏡頭模組的存在,硬生生地把你的手指頂了出去;哪怕手指還能放在手機上,也不可避免地和碩大的鏡頭模組干涉,這種感覺實在太難受了。
對于消費者的這些吐槽,國產手機品牌的回應是:
知道了,但我們的攝像頭還能更大。
特別是“外掛鏡頭”這玩意火起來之后,更是將手機攝像頭的形態從巨大的火山口變成了一柱擎天的金箍棒。但在以前做外掛鏡頭的多半是第三方小廠,也就是“非正規軍”,現在正規軍,品牌手機廠也要下場了。
在4月底跟隨者vivo X200 Ultra一同發布的vivo增距鏡亮相后,根據博主@數碼閑聊站爆料,vivo、小米、OPPO和華為的新旗艦都在評估測試外掛鏡頭,下一代新品不止一家會「開掛」。
這下子,國產手機要把手機攝像頭“做大做強”是沒跑了。
從「內」卷到「外」
是的,現有藏在手機內部的潛望式長焦鏡頭已經沒法讓他們滿足了,秉承著“大就是好”的指導思想,更加龐大的外掛鏡頭即將要和我們見面了。
現階段除了vivo已經推出了產品之外,小米、真我等品牌也展示了外掛鏡頭方案。這里面,vivo和真我的都是基于原有手機傳感器額外連接“鏡頭”來實現更長的焦段和更好的光學素質,而小米則是直接整個了單獨的“相機”通過磁吸的方式貼在手機背面,然后將拍到的樣張傳到手機里。
|真我的外掛鏡頭方案
|小米的磁吸外掛鏡頭方案
之所以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在外掛鏡頭上內卷,一大原因是現有的內置長焦鏡頭,無論是潛望式長焦還是直立式長焦,都快要做到頭了。
首先,為了給主攝的1英寸大底騰空間,大部分手機的長焦鏡頭的傳感器尺寸都不大,像小米15 Ultra、vivo X200 Ultra這樣用上三星HP9傳感器的已經是個中翹楚,但傳感器尺寸也只有1/1.4英寸,相比小米15 Ultra型號為索尼LYT900的主攝傳感器1/0.98英寸的尺寸,還是有明顯差距。
|上一:HP9潛望;下左一:LTY900主攝 圖源:微機分WekiHome
另外,長焦攝像頭還會被鏡組內部的樹脂鏡片影響畫質。為了在成本、輕量化和耐用度三個方面取得平衡,手機的所有攝像頭除了最外層使用玻璃來保護外,內部鏡組的鏡片全都是樹脂材質(塑料)的。
只考慮對成像的影響,樹脂和玻璃的差距是方方面面的。樹脂鏡片在相同折射率下相比玻璃色散比較重,更容易出現色差或色散;透光率不如玻璃,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清晰度和色彩還原等。
|圖源:知乎LiuIriUni
特別在長焦鏡頭的光學設計中會用上更多的鏡片,比如上圖所示的經典潛望式長焦都會用上三到四枚樹脂鏡片,更容易將材質的缺點累加。
但外掛鏡頭就不同了。
比如vivo的增距鏡,因為單獨銷售,可以放寬成本的限制往里面放玻璃鏡片,長長的鏡筒又有足夠的空間塞更加復雜的光路設計;加上直連鏡組鏡片較少的主攝既可以發揮大底的優勢,又能避開潛望式長焦多片樹脂鏡片的不利影響…
理論上,外掛鏡頭的確是當前傳感器面積和手機攝像頭光學設計接近瓶頸后,結合影像算法、計算攝影追趕相機畫質的最好解法。
還有一點,反直覺的是,外掛鏡頭的出現實際上更能讓手機變得輕薄。
三星已經推出了S25 Edge,蘋果也有望在今年年底推出iPhone17 Air,同時頭部的國產安卓品牌都有在規劃推出輕薄的旗艦或者次旗艦產品。
雖然輕薄的產品勢必會犧牲影像畫質,特別是占地空間特別大的各類光學長焦,但去掉了長焦模組后,遠攝能力的缺失可以依靠外掛鏡頭來補齊;沒有長焦這個累贅后,廠商們在機身輕薄方面更能放開了。
單反+長焦鏡頭至少重1.2kg,手機+外掛鏡則不到400g,這樣的重量對比,對一部分畫質黨用戶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但真的有那么多手機用戶,有那么高強度的拍照需求嗎?
真有人買?
相信不少人的心里,都有一個“到底是誰在買外掛鏡頭啊”的疑問,但事實是外掛鏡頭居然還真挺好賣的。
早在iPhone 4時代,就已經有不少專供iPhone使用的“外掛鏡頭”配件,不過多數都是大燈泡造型的魚眼鏡頭,主要功能是讓手機得到超廣角的拍攝效果,毫無光學設計可言。
后來2023年全球從疫情的陰霾中走出迎來演唱會熱,外掛鏡頭的需求激增。
Verified Market Reports數據顯示,手機外掛鏡頭市場規模在2024年價值125億美元,預計到2033年將達到187億美元,從2026年到2033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5.5%
電商平臺的一些銷售情況可以佐證外掛鏡頭的火熱。例如“正規軍”的vivo蔡司2.35x長焦增距鏡,自4月底發布以來一直是有價無市的狀態,幾次發售都迅速斷貨。(倒是閑魚上有不少玩膩了回血的)
因為賣得好,vivo產品經理韓伯嘯曾表示,增距鏡的月產能正在提升,目標從10萬套提高到30萬套,預計到6月將基本緩解缺貨問題。
用戶對它的評價不低。某東某寶上買了vivo X200 Ultra攝影師套裝的,對增距鏡的體驗基本都打了好評,中差評基本集中在批評「攝影師套裝」只和手機頂配捆綁銷售這件事上。
此外,各類“非正規軍”的第三方手機外掛鏡頭賣得也非常不錯。在某寶上簡單搜索了一下,不少價格三位數的單品都能做到1000+人付款。
在某多上,更是有款堪稱神器的外掛鏡頭產品,價格不到30元,已經賣出了超過13萬單;當然有媒體評測后發現,它的畫質和vivo增距鏡這樣的“正規軍”沒法比。
不過對外掛鏡頭的一大主力用戶群:演唱會迷妹/迷弟來說也足夠了,拍演唱會“拍得到”比“拍得好”重要多了。
考慮到大部分的演唱會基于安全、版權的限制不允許帶專業相機設備,處于灰色地帶的手機或「手機+外掛鏡頭」的組合成了這些專業設備的“優質代餐”,在演唱會租賃市場里香著呢。
比如,支持10倍光學長焦的三星S23 Ultra就連續兩年榮登“演唱會神器”的寶座,最高光時日租高達百元;作為一臺23年發布的手機,現在一些平臺日租還要30-50元。
外掛鏡頭更加吃香了,它不僅兼容各種手機,拆下來之后還不影響手機的日常使用,加上物理的光學焦段天然優勢,畫質遠超手機的潛望式長焦,價格比多次租手機便宜,連vivo官方也把“演唱會飯拍”作為了增距鏡的一個主要使用場景。
在電商平臺“外掛鏡頭”的商品評論中用來拍演唱會、體育賽事的不在少數;還有一些玩家用它來“打鳥”、“拍野生動物”。
外掛鏡頭更多的使用場景,正隨著產品的普及被迅速挖掘出來。
實打實的物理光學長焦,外掛鏡頭的確為那些從未接觸嚴肅攝影、沒買過焦段85mm以上大炮的用戶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它其實就是那種喜歡的非常喜歡,不感冒會直接忽視的產品。哪怕是20塊的外掛鏡頭,評論區也有不少用戶因為用它拍到了獨特的景色激動不已。
外掛鏡頭為用戶帶來的體驗提升,可能要比絕大部分人想象中的還要大。
有戲,但不多
不過,即便可以大方肯定外掛鏡頭的價值,從目前廠商們的動作來看,未來大概率會把“外掛鏡頭”作為一個主要的營銷方向,但也很難說它能成為“全村的希望”, 真的要讓絕大部分用戶接受它沒那么容易。
一個沒法繞開的問題就是成本,vivo增距鏡單鏡售價1299元,整個攝影套裝要價1699元,高昂的價格注定了只有小部分人會買,就算是第三方的外掛鏡頭能用的也得三五百,依然不便宜。
另一個無法繞開的問題是外掛鏡頭的使用確實不算方便。
客觀的說,外掛鏡頭帶來的光學長焦體驗(焦段、畫質),確實是傳統潛望式長焦鏡頭手機拍馬都趕不上的。但手機作為一款便利性拉滿的移動設備,「方便」始終是手機的核心優勢。
把外掛鏡頭和手機組合在一起,或是需要專門的手機殼,或是需要特定的安裝支架,然后把鏡頭擰上去才能得到最強體驗,怎么想都不太方便。
這就讓“手機+外掛鏡頭”的最佳使用方式限制在「有準備的拍攝」場景中。但對更多的消費者來說,隨手拍還是更加主流的用機方式;隨時隨地地記錄生活,才是手機更重要的使命。
如何讓更多的用戶接受外掛鏡頭的價值,主動挖掘需求,去講好這個“本末倒置”的故事,就看手機廠商們的表演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