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燦
歲月如長河,奔涌不息。當時光進入2025年6月初夏,生命的航船駛過激流險灘,漸入開闊平緩的下游,那沉淀于船身的斑駁,便不再是衰朽的印記,而化作一種獨特的光華——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年人的“精氣神”。它并非青春盛年那種噴薄欲出的熾烈,而是一種內蘊深厚、溫潤持久的生命之光,是閱歷淘洗后靈魂的結晶,是時間賦予的最為醇厚的饋贈。
資料圖
一、意志之“精”:不熄烈焰與仁愛之光
“精”,是根植于靈魂深處的意志力,是驅動生命不息前行的核心動力。它讓老年人拒絕被定義為“風燭殘年”、“日落西山”。“不服輸的意志力能讓黯淡褪色的生命之輝重新炫亮起來。”這“精”,是“那意志力的飛翅還沒有折斷”, 是對生活永葆熱情與好奇的源泉。它驅使著退休的老教授依然伏案鉆研,驅使著鄉間老農精心侍弄一畦菜地,驅使著社區老人熱心公益、發揮余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持續地創造價值,證明著生命的意義——“成就美善的功果的人群里有多少來自于老年人的隊伍”。
這“精”更升華于“仁愛”。“只要世界上還有仁愛,只要仁愛的光彩還在人們的眼界里燦耀,那沒有讓身體當作靈魂的睡床的老年人,就應該為自己的心靈分得一個甜美的份額。”老年人的“精氣神”,其最高境界,常與這份寬厚博大的仁愛相連。他們對晚輩的慈愛,對伴侶的深情,對鄰里的關懷,乃至對世間萬物的悲憫,都閃耀著人性至善的光芒。即使在那段“你整我,我整你”的艱難歲月積攢下“怒氣”與“牢騷”,智慧的老人也能以“不能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的箴言自我開解,展現出令人敬佩的“寬宏”。 這份“精”,是歷經滄桑后對生命本身最深沉的摯愛與守護。他們懂得,“生命之花,不是在人們的面龐上艷開,而是在人們的行為中開放。”
二、形神之“氣”:鶴發童顏下的生命律動
常言道“鶴發童顏”,此四字便勾勒出老年人精氣神最直觀的表征。那如雪的白發,是時光的刻痕,卻未必是衰敗的象征。它襯著紅潤的面龐、清亮的眼神,反而生出一種奇異的和諧與莊嚴。你看那公園晨練的老者,雖年逾古稀,步伐卻不見蹣跚,反而“步履矯健”,身板“硬實得像一座石碑”。他們或打太極,一招一式,圓融流轉,氣定神閑;或舞劍弄扇,身姿舒展,勁道內蘊。這“氣”,是呼吸吐納間流轉不息的生命能量,是筋骨血脈中依然澎湃的生機。即使身形佝僂如“小山”,那雙深陷的眼睛里,也常閃爍著“炭火似的光點”,那目光,穿透歲月的風塵,依然明亮、深邃,甚至帶著幾分孩童般的純凈。 這“氣”,是生命最本真的律動,它不因年歲而消散,只在日復一日的堅持與熱愛中,愈發醇厚綿長。飽經風霜的手,“像用樹枝做成的小耙子”,布滿“老松樹皮”般的裂痕與厚繭,卻依然能穩穩地托起生活的分量,這何嘗不是一種堅韌之“氣”的具象?
資料圖
三、心魂之“神”:洞察與通達的生命智慧
如果說“氣”是外顯的活力,那么“神”則是內蘊的光輝,是歲月沉淀賦予的無上智慧。人到老年,生命的畫卷徐徐展開,其上的濃墨重彩、留白飛白,皆已了然于心。他們不再汲汲于浮名虛利,目光穿透表象,直抵本質。“辨分人生藝術的真與假是每個人的責任”,而老年人因“吸收了人生路上的大量情感和一束束的光輝”,其洞察力“往往在老人們的身上更為明耀”。 這“神”,是“悟徹人生的洞察力”, 是世事洞明后的豁達與從容。
這智慧之光,常在關鍵時刻顯現其力量。“一個悚人的景象誕生了,靠前的人們旋即處在了絕望的邊緣,但是老人的一席話,就有可能使他們擺脫那種惶惑招來的沮喪,甚至還能得到慰藉和希冀的贈禮。” 寥寥數語,如暗夜明燈,驅散迷霧,點醒迷途。這份源于閱歷的深刻理解,這份看透世事依然心懷悲憫的胸懷,是老人“神”之所在。他們樂于“聊聊過去”,在回憶中梳理人生脈絡,并非沉溺,而是在講述中傳遞經驗,在傾聽中感受存在的價值。他們的沉默,有時亦是“蘊含的愛與安心”,是“修煉自己活在此時此刻的安心”。這份靜默中的篤定與慈祥,是精神世界豐盈的體現。
四、涵養之道:贊美、陪伴與內心的春天
老年人的“精氣神”并非憑空而來,亦需悉心涵養。社會與家人能給予的最珍貴滋養,莫過于“贊美”與“陪伴”。
“贊美對老人心靈的凈化,好比植物生長依賴陽光雨露那樣重要。”一句“你越來越健壯”、“氣色很好”,哪怕明知是善意的寬慰,對病弱老人亦是“強心劑”,滿足著“他們對病體急于康復的渴望”,因為“人性中最本質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贊賞。” 贊美能激發其自豪感,肯定其價值,驅散孤獨的陰云,營造心靈的“第二個春天”。
然而,比語言贊美更深沉的是“陪伴”。“其實老人需要的只是陪伴,有親人在身邊的陪伴;哪怕我們默默地坐在他身邊不說一句話的陪伴都很好,這種陪伴就是愛。”這“沉默的彼此陪伴”,是無言的慰藉,是深情的告白,是讓老人感受到“孩子就在他們身邊”的安心。“學會陪伴也是一種愛的功課。”當兒女能“面對自己家的老人”,在陪伴中“感受這沉默中蘊含的愛與安心”,并在這過程中“看見”自己,“修煉”自己,這雙向的滋養,正是維系老年人“精氣神”不墜的溫暖土壤。
資料圖
五、老年人精氣神在現代社會的價值
老年人精氣神在現代社會的意義可從以下五個維度展開分析,結合傳統醫學理論與當代社會需求,體現其多維價值:
(一)傳統養生智慧與現代健康管理的融合
精氣神理論強調“精”(物質基礎)、“氣”(生命動力)、“神”(精神意識)的相互依存關系。現代研究發現,老年人精氣神的充盈狀態與免疫力、代謝功能密切相關。例如,通過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運動調和氣機,可改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延緩器官衰老。
中醫“補腎填精”理論與現代表觀遺傳學結合,發現八子補腎膠囊等中藥可通過逆轉DNA甲基化延緩細胞衰老,為健康壽命延長提供新思路。
(二)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心理調適需求
老年人普遍存在孤獨感與價值感缺失,精氣神理論強調“神”的調攝,通過書法、閱讀、志愿服務等活動培養精神寄托,可緩解抑郁焦慮。例如,老年大學課程通過傳統文化學習提升學員的自我認同感。
社會需提供適老化文化空間(如社區活動中心、老年友好型圖書館),并通過數字化手段降低技術門檻,幫助老年人融入智能生活。
(三)代際關系與家庭和諧的紐帶作用
精氣神狀態直接影響老年人與子女的互動質量。積極的精神面貌能減少子女的“被束縛感”,而過度操心或情緒低落易引發家庭矛盾。
老年人的“精神老年人”現象(如極簡生活、終身學習)為年輕人提供生活哲學啟示,促進代際理解。
(四)全生命周期健康觀的延伸
“治未病”思想強調通過飲食、運動、情緒管理維護精氣神平衡,這與現代“主動健康”理念一致。例如,均衡營養、適度運動可降低慢性病風險。
年輕人“精神老齡化”現象(如早衰、情緒倦怠)提示精氣神調攝需貫穿全生命周期,而非僅針對老年人。
(五)文化自信與社會治理的實踐意義
精氣神理論為“文化養老”提供方法論支持,如通過傳統藝術、節氣養生等活動增強老年人文化歸屬感。
將精氣神納入社區服務評估體系,可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降低醫療資源消耗,助力“健康中國”戰略。
總之,老年人精氣神在現代社會不僅是個人健康的標尺,更是連接傳統與現代、個體與社會的橋梁。其意義在于:以科學化手段激活傳統養生智慧,構建全齡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最終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老齡化社會治理目標。
六、結語:時光淬煉的永恒光華
故言云,老年人“精氣神”之三昧,在于形神之“氣”彰顯生命不息,心魂之“神”蘊含智慧通達,意志之“精”熔鑄堅韌仁愛。它非青春之火的余燼,而是深藏于歲月礦脈中的真金,經時光長河反復淘洗,愈發顯出溫潤而璀璨的本質。這光華,在“飽經風霜的臉上”刻下的“深深皺紋”里,在“白多黑少的琉璃球”般渾濁卻依然能映照世情的眼眸里,更在那“肩挑日月”般沉靜而堅韌的身影里。“只要生命的烈焰不息,再度閃耀華彩的青春,對于老年人來說,就不是什么空幻。”每個人終將老去,而理解、珍視并涵養這份“精氣神”,不僅是對長者的敬意,亦是為我們自身未來預存的一盞心燈,照亮生命長河下游的航程,讓那沉淀的歲月,煥發出超越時間的永恒詩意與尊嚴。
(作者:王國燦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法學會會員、資深媒體人、文化學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