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媽最愛干的一件事,就是給我灌雞湯。
不是老母雞熬的那種,是心靈雞湯。她不光灌我,還邊灌邊哭,說得自己像個被時代拋棄的苦命女主角,眼淚啪啦啪啦的落,仿佛我要是不好好學習,她下一秒就得流落街頭賣藝為生。
“你看看人家小王的兒子,全班第一,你再看看你……”她的嘴就像一把九齒釘耙,越講越來勁。
我一邊忍受她精神輸出,一邊望著窗外的天,真想跳下去找個沒WiFi的地方躺著,哪怕被風干也好。
所以每當有人說“優(yōu)秀的孩子是管出來的”,我都忍不住想回他一句:別鬧了,優(yōu)秀的孩子是“內(nèi)卷”出來的,管?你管得住荷爾蒙和短視頻嗎?
教育不是畫格子、填答案,不是拽著耳朵往成功學上扔。
更像是在一團糟的原材料中摸索——家長拼的是眼光、手感和耐性,最怕的就是用力過猛,把半熟的孩子一鍋燉成“人設(shè)廢墟”。
那種一邊喊著“為了你好”,一邊猛灌規(guī)則、壓上夢想的方式,大概率會催生一個精致的復(fù)讀機,而不是有思想的個體。
一、好習慣不是管出來的
小時候,我被家里逼著早睡早起、背誦《論語》,每天六點鐘起床看《十萬個為什么》。結(jié)果是——我成了一個習慣性失眠還特別討厭早晨的哲學中年。
對比我表妹,她媽每天半夜帶著她看電影、讀漫畫、泡咖啡。
十年過去,她成了高考語文卷面里寫“魯迅說人話”的現(xiàn)象級作文代表。
你說是習慣贏了?不,是環(huán)境。
我小學時的作息表,被貼在冰箱上,配著一只永遠喝不到可樂的旺仔頭像。
六點起床看書,六點半鍛煉,七點吃早餐,七點半上學。中午也不讓我睡,非得逼我寫一篇讀后感。
我當時以為,每個小孩都這樣活著。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鄰居小強穿著人字拖,嘴里叼著冰棍兒走出家門,邊走邊唱:“作業(yè)?那種東西,我已經(jīng)提前放生了。”
我突然意識到,這世界上還有種叫“快樂”的東西,而我,卻已經(jīng)被操控成了“學習制造機”。
從那以后我不信表格了,我信自由。
初中有個同桌,叫李木子。
他爸媽是學霸,家里掛滿了“最強大腦”的書和腦筋急轉(zhuǎn)彎題庫。
他每天活得像個機器貓,被要求在作業(yè)本后面自創(chuàng)題目,然后再解答。他媽說:“我們要走在應(yīng)試教育的前面。”結(jié)果那孩子三年下來,腦子真的走遠了。期末考試寫作文,第一句寫:“我是風,我想逃。”
老師把這句劃紅線,還給他加了個“???”。
我倆一起坐在辦公室挨罵,他說:“我想表達自由,但語文不自由。”
我點頭如搗蒜,我們都在學習,卻都沒學會呼吸。
二、自律不是逼出來的
教育圈有個詞叫“自主學習”,聽著像是在說,孩子會自動進入清華模式。
可你仔細一琢磨,這不就是“你去學,我不陪”嘛。
自律,不是靠家長的嗓門和獎懲制度砸出來的,是靠孩子感受到“干這事兒有意思”,然后愿意多干幾次。可惜很多爸媽的做法就像——
你必須喜歡吃胡蘿卜,不然我就喂你一噸。
有一次我媽心血來潮,說要提升我學習主動性。她搬來一堆成功學的書,什么《哈佛凌晨四點半》《少年包拯的自律人生》《世界上最牛逼的學渣轉(zhuǎn)型記》……
然后逼我每天寫一篇“今日感悟”。
我第一天寫:“我悟了,別人的成功,我并不想復(fù)制。”
第二天:“成功太辛苦,我愿意做個沒用的普通人。”
第三天:“我選擇佛系。至少,佛不催我交作業(yè)。”
我媽看了三天,決定轉(zhuǎn)向“實踐教育”,帶我搬磚。我干了半天就哭了,決定回歸學習。
從那以后,我真就自律了——不是因為愛學,是因為怕搬磚。
我有個發(fā)小,家里是開餐館的。他爸媽從不管他學習,每天唯一的要求是:別在廚房擋路。他就天天在后廚看電視劇,一邊切土豆絲一邊背英語單詞。
我們那年高考,他英語全市前十。我問他訣竅,他說:“切菜節(jié)奏和背單詞節(jié)奏一致,后來切得快了,記得也快。”
他爸聽完拍著大腿說:“原來炒菜也能炒出未來。”
三、方向不是規(guī)劃出來的
“找到孩子的興趣”,這個口號聽起來人畜無害,其實特嚇人。
大多數(shù)孩子的興趣,都活不過小學畢業(yè)。鋼琴學了三年,是為了逃數(shù)學補習;奧數(shù)學了兩年,是為了混進籃球社。
方向感這東西,說白了就是在亂走一通后,有一天突然覺得:“我走對了。”前提是你得讓孩子多走幾步,而不是給他發(fā)個路線圖說:“就按這個走,錯不了。”
我初中時特別喜歡畫畫,天天在課本上畫老師的Q版形象。結(jié)果被教導(dǎo)主任當眾點名:“你將來不是藝術(shù)家,就是社會閑散人員。”
后來我爸給我報了素描班,畫了三個月,我發(fā)現(xiàn)素描太苦了,每次一上課就像在煤礦挖礦。于是我放棄畫畫,轉(zhuǎn)去寫段子。
十年后,我成了脫口秀編劇。
再遇到那個教導(dǎo)主任,我微笑著說:“您錯了,我現(xiàn)在既不是藝術(shù)家,也不是閑散人員——我是個有稿費的廢物。”
我有個學弟,初中成績?nèi)5箶?shù)第一,被家里逼著去參加“未來企業(yè)家夏令營”。
他在那里裝模作樣地做了幾天PPT,回來以后天天模仿喬布斯演講。
家里人以為他找到了人生方向,趕緊買了臺MacBook支持他。半年后他坦白說,他根本不想創(chuàng)業(yè),只是因為營地里有個女生長得像周冬雨。
現(xiàn)在他學醫(yī)了,理由是“醫(yī)生看見人就治,不用談項目”。
誰能想到,一個創(chuàng)業(yè)營出來的,最后成了醫(yī)院里最不社交的外科醫(yī)生。
所以,與其說“優(yōu)秀的孩子是管出來的”,不如說,優(yōu)秀的孩子是被允許“犯錯”的。
成長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你以為是父母“規(guī)劃”出了孩子的成功,其實可能只是他自己在那條滿是坑的路上摔得夠多,終于學會了繞。
所謂教育,不過是父母裝作掌舵人,實則在一旁偷偷撐著傘,為孩子遮住風雨。你不可能替他走路,但你可以別在他跌倒的時候,還往他臉上扔雞湯。
好的父母,都是那個偷偷給孩子換電池的維修工,不聲不響,不居功,不強迫,只管孩子在暗夜中繼續(xù)發(fā)光就好。
你管他成不成才,只要他活得有點光,哪怕是像螢火蟲那種不穩(wěn)定閃爍的光,也比在別人期待中“死磕成功”要來得自在些。
你們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