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景圣
臺灣政壇從不缺熱鬧,但張亞中的一紙參選聲明,卻如同在平靜水面投下一枚深水炸彈,激起國民黨內部長年積壓的結構性矛盾。自5月22日宣布參選中國國民黨主席以來,這位孫文學??傂iL就以一套顛覆性強、操作性高的改革藍圖,步步切入藍營核心權力神經。他所喊出的“交出兵權”主張,并非空喊口號,而是要實質性推動國民黨邁向一個“候選人中心制”的新權力運作模式,其核心正是打破主席與候選人之間的多重權責矛盾,倒逼一場黨務治理的骨干手術。
張亞中之所以選擇此時再度出征,并非時勢造英雄,而是藍營困局自導自演。2024年“大選”慘敗后,國民黨再度陷入路線迷航、權責混淆的舊病復發癥:黨主席掌握資源卻無選戰正當性,候選人打仗卻要事事請示、時時妥協。張亞中一語道破:“權力不統一,戰力難集中?!边@不是理論問題,而是藍營選戰一再潰敗的直接成因。若繼續維持“黨一套、選戰一套”的雙軌體系,國民黨2028年仍將是“光說不練、兵無主帥”的爛攤子。
更關鍵的是,張亞中的改革邏輯不僅瞄準黨務機制,而是直指國民黨根深蒂固的“地方山頭文化”。他直言,黨主席若同時為地方首長,角色沖突不可避免?!笆虚L為地方治理,黨主席為全黨打仗”,一旦同一人身兼兩職,資源調度勢必失衡,市政優先還是選戰優先?地方利益優先還是全黨策略優先?一旦權力未清、職責不分,藍營基層只會更疲于奔命,選戰也將淪為各自為戰的空轉舞臺。
因此,張亞中提出兩大核心制度設計:一是“大選”候選人應由公平初選產生,唯才是舉、杜絕密室協商;二是提名后黨主席立即交出兵權,包括組織、人事、經費等核心資源統籌權,讓候選人成為真正的“指揮官”。這一設計直擊藍營當前最大死穴:主席有權但無責,候選人有責卻無權。張亞中要打破的,不僅是“黨政一體”的畸形框架,更是“虛位主席+孤軍候選人”的無效配置。
張亞中并非首次提出此類構想。早在四年前,他便明確主張“候選人即戰時主席”,而今只是借再次參選將其制度化、公開化。如果說四年前此言仍屬“激進少數”的邊緣思維,如今則已成為藍營基層對“戰力整合”的普遍呼聲。連昔日張亞中最堅定的批評者都不得不承認:當國民黨不斷在“主席-候選人”之爭中內耗、錯失攻防節點時,他的制度解法確實抓住了問題本質。
不過,張亞中此舉也絕非沒有風險。在當前國民黨內權力生態尚未根本改變、地方山頭依舊盤根錯節的前提下,“交出兵權”的制度安排若操作不慎,極可能引爆新一輪權力真空。尤其當候選人與黨中央路線不一致時,所謂“半年內你就是黨的實質主席”是否會導致黨務全面失控?一旦候選人競選失敗,權力又將如何有序回歸?張亞中的制度架構雖解燃眉之急,卻也需強大機制配套方能持續運轉,否則只會在“勝者為王、敗者清算”的惡性循環中加劇黨內動蕩。
然而,即便如此,張亞中的勇氣仍值得正視。在一個充斥空話、套話的臺灣政壇,他提出的“權責一致、事權統一”已屬罕見的系統性設計。這不僅僅是選戰策略,更是一場觸及國民黨“權力生產機制”的深層改革。相比于藍營其他“溫水煮青蛙”式的改革派候選人,張亞中無疑選擇了一條更激進但也更有可能破局的路線。
而且,他并未將改革停留在“黨務轉型”的層面,其更大的政治野心,是通過整合黨權,為藍營打開“兩岸和平發展”的現實路徑。他在多次公開演講中強調:國民黨要擺脫“臺獨”主旋律綁架,必須回到“和平統一”的主軸,而黨主席就是要為此創造政治空間、設置議程引導。這也意味著,如果張亞中當選,藍營的兩岸政策恐將從“模糊維持現狀”回歸“公開主張統一”的陽謀軌道。其代價是與“本土派”進一步撕裂,但其政治效應則可能凝聚一批“務實派”中間選民,打破當前民進黨對兩岸話語權的壟斷。
國民黨若真有意重回執政,首要任務就是整頓自身的政治生產模式,張亞中正是在打這場“制度內革命”。有人說他是“理論派”,也有人斥其為“理想化”;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藍營已無戰略、綠營狂秀戰術的選戰結構中,他的制度解法至少開出一條“不靠天吃飯”的生路。而這條路,或許正是國民黨走出權力荒漠的唯一選項。
風暴才剛開始。張亞中這次不是參選,而是宣戰。他向的是一整個權力結構開刀,其爆發力,遠不止主席寶座上的一場權力更替。這是一次藍營路線的大體檢,也是一次臺灣政治權力中心的再校準。而我們或許應當問的,不是“張亞中能不能選上”,而是“國民黨還有沒有膽量進行一場真正的自我革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