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鹵煮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綠豆湯
#醫美行業的話題度從來都是市場頂流。
5月17日深夜,#華熙生物(688363)突然在公眾號上發布一篇名為《概念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的長文。文章內容頗為激烈,不但狠狠駁斥了#透明質酸(俗稱玻尿酸)已成明日黃花的江湖傳言,還直指華泰證券等9家券商炮制誤導性言論,為#重組膠原蛋白架高樓,炒熱點。
這個概念可是另一家醫美大廠#巨子生物(02367)的重點業務,其官網明晃晃寫著“全球重組膠原蛋白領導者”。于是乎兩家龍頭就這么開始了罵戰,隔三差五就給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網民整點新活兒。
6月1日,糾紛再次升級。
華熙生物發文力挺一位公開質疑巨子生物產品的垂直領域博主,3小時后巨子生物發文怒斥某上市公司“顛倒黑白,惡意指控”。即使在爛事兒層出不窮的A股市場,同行之間如此赤裸裸地互噴也實屬“活久見”了。
來源:華熙生物微信公眾號文章截圖
無論鬧劇如何收場,圍繞醫美行業的諸如夸張營銷、成分虛標等長期頑疾也的確到了該正視的時候。
一、檢測標準不明,產品功能遭質疑
重組膠原蛋白咱們此前介紹過,就是把人膠原蛋白的基因片段導入酵母菌等微生物里,利用發酵工藝等手段來實現工業化制備。和單純從動物源提取的膠原蛋白相比,這種工業化生產的膠原蛋白無疑產量更高也更穩定,且大大減少了感染風險。
不過完整的重組人膠原蛋白非常復雜,目前還沒有廠商實現真正意義的量產,一般都是保留了部分功能區片段的重組類膠原蛋白或保持了核心功能區結構的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
膠原蛋白結構 來源:P. Fratzl (ed.), Collagen: Structure and Mechanics,Springer (2008),創爾生物招股說明書
所以華熙生物的論點就在于,目前市場上所謂的重組膠原蛋白從結構來看只是多肽而已,遠遠談不上是膠原蛋白,能實現的功能也是相去甚遠,前文提到的博主也是經檢測后認定巨子生物的產品中真正的重組膠原蛋白成分含量不足。
這一手可謂是摸到了命門,巨子生物立馬反擊稱根據《中國藥典》的測定方法來看,自家產品絕無問題。不過這個測定方法后續被一些業內人士所詬病,認為已過時太久。
總之,作為雙方爭論焦點的行業檢測標準其實是缺失的,起碼是并不被普遍認可的,所以懷著不同初衷的各方對于成分的測定屬于是各說各話,誰也說服不了誰。當然,重組膠原蛋白市場也在規范的道路上,國家藥監局今年已經啟動了化妝品中重組膠原蛋白及其檢測方法的行業標準制定。
國內重組膠原蛋白相關政策梳理(部分) 來源:網絡
二、透支明酸剎車,重組膠原蛋白崛起
在經濟學中有“替代品”的概念,兩者之間存在此消彼長,互相影響的關系。在筆者看來,這場商戰的根源其實在于透明質酸和重組膠原蛋白這對醫美雙生子之間在市場份額方面的劇烈重構。
從廠商業績來看,基本盤以透明質酸系列產品為主的華熙生物2024年業績出現明顯滑坡,不但營收下滑21%至28.1億元,凈利潤更是腰斬,僅剩3.4億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重組膠原蛋白概念這兩年確實要紅火得多。
巨子生物2024年營收同比大增57.17%至55.39億元,凈利同比增長42.06%至20.62億元。旗下深陷輿論漩渦的可復美品牌產品年GMV有47.5億元,明顯是巨子生物的主要依仗。巨子生物的增長非常依賴抖音等流量平臺,線上直銷比例甚至超過70%,這樣極具網紅屬性的產品其實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剛打開市場的時候自然野火一般起量迅速,另一方面如果效果不盡如人意甚至出現負面事件也很容易遭到流量反噬。
可復美銷售額情況 來源:巨子生物2024年年報
同樣致力于重組膠原蛋白業務的錦波生物(832982)體量較小而增速更加驚人,2024年營收同比增長85.4%至14.74億元,凈利同比更是大增144.65%至7.33億元,錦波生物的拳頭產品是國內唯一獲批用于注射的重組膠原蛋白產品薇旖美,收入占比在70%以上,產品單一化嚴重。
三、營銷為王,研發不足
其他廠商也在紛紛跟上,丸美生物(603983)推出了重組膠原蛋白眼霜等產品,*ST蘇吳(600200)的系列產品也在研發階段。吸引了LV母公司LVMH及資生堂等大牌投資的創健醫療(873474)已登陸新三板,穩步推進海外專利布局。
不過在賽道愈發熱鬧的同時,圍繞這個概念的諸多痛點也在持續發酵,直到被這次的輿論所引爆。
首先,重組膠原蛋白本身的“科技”含量備受詬病,畢竟各家廠商確實沒在研發上投入太多,比如巨子生物的研發費用率就只有1.9%的水平,華熙生物可是有近9個點。不過這些企業在市場營銷上投入倒是不小,丸美生物2024年的銷售費用有16.35億元,是研發費用的22倍之多。
這直接導致進入重組膠原蛋白這個市場的廠商雖多,但產品多集中在面霜、眼霜、次拋精華等涂抹類產品上,這類產品門檻不高,極易扎堆,轉過頭來又進一步加重了對渠道的依賴,營銷投入居高不下。
巨子生物官網截圖 來源:公司官網
這次的事件更是暴露出公眾對諸多醫美成分的功效其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社交平臺、醫美機構等多方共同織就的“群體性幻覺”,這是有慣性的。一旦消費者產生質疑,信任的骨牌就會一塊接一塊地迅速崩塌。從天貓等電商平臺來看,巨子生物的可復美搜索量已同比下降了四成。
誠如華熙生物所說,醫美行業是一個“概念總在重演”的地方,聚左旋乳酸等再生材料已在填充項目中嶄露頭角。無論真實效果如何,這個行業的慣例就是新概念總會擠占老概念的空間。如果重組膠原蛋白長期不能突破三螺旋結構等核心難題,那么不多的產品力總會被透支。隨著行業監管的進一步規范,未來必然有大批中小廠商會陸續退場。或許只有堅決投入研發,產品扎實的企業才有機會穿越周期泡沫。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