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4秒,三句話,粉絲量如火箭般沖破2000萬——北京大學助理教授韋東奕以最簡樸的自拍視頻,創造了中文互聯網的奇觀。視頻中他僅說:“大家好,我叫韋東奕,這是我的賬號。”沒有才藝展示,沒有知識講解,卻引爆了千萬級的關注。這位被稱為“韋神”的數學天才,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走入公眾視野的中心舞臺。
然而,當千萬網民沉浸于這場突如其來的“面圣”狂歡時,一個更深層的疑問浮現:這位素來遠離喧囂的學者,為何突然主動踏入這片輿論漩渦?
韋東奕的家人給出了明確答案:開號是為了“建立真實可控的窗口”。其堂哥向媒體坦言,近年來網絡平臺上充斥著大量偷拍、斷章取義的韋東奕視頻,一些甚至被惡意包裝、營銷,嚴重侵犯了他的肖像權與個人形象。堂哥一句“他本人像一張白紙,很多時候根本不知道外界發生了什么”的形容,揭示出這位天才學者在洶涌網絡浪潮中的脆弱處境。
“韋神”早已成為虛假信息的重災區。隨手翻檢近年網絡傳聞,令人啼笑皆非的謠言比比皆是:
- “一晚上解決6個博士團隊4個月的難題”——韋東奕親自辟謠:假的!
- “哈佛大學為其打破百年校規”——本人澄清:從未接到邀請!
- “為洞庭湖水災豪捐1600萬”——紅十字會和家屬多方辟謠:純屬虛構!
更令人憂慮的是,當這些謠言被戳穿后,竟有傳播者辯稱這是“正能量謠言”,試圖用所謂好意為自己的虛假傳播開脫。
央媒對此現象一針見血地批判:“謠言沒有‘正能量’和‘負能量’之分。”那些打著“捧神”旗號編造的故事,表面是崇拜,實質是侵擾;看似是贊美,實則是綁架。當造謠變成MCN機構日產7000條假新聞、月入上萬的生意時,所謂“正能量”不過是流量的迷彩服。
韋東奕開號恰似在謠言沼澤中筑起一座真實的小島。堂哥明確表示,賬號開通后韋東奕并不打算開直播,除非本人有主動意愿——他對被惡意截圖、拼接的擔憂溢于言表。這個4秒視頻構成的“安全屋”,成為抵御外界扭曲解讀的護城河。
耐人尋味的是,賬號開通恰逢全國高考首日。千萬粉絲涌入評論區,卻意外將這片空間變成了“高考許愿池”。
- 無數家長虔誠留言:“希望孩子數學130+”
- 更多考生許愿:“考的都會,蒙的都對”
- 甚至有人祈愿:“超常發揮,考入韋神的北大”
數學天才的評論區成了當代賽博香爐,折射出公眾對知識圖騰的崇拜心理。
另一焦點意外落在韋東奕的健康上。網友敏銳注意到視頻中他上排門牙缺失近半,引發廣泛關切。家屬隨后解釋,這是長期牙周炎治療的結果,堂姐更透露曾兩次陪他就醫。浙江省口腔醫師陳亮早在2022年就公開表達過對韋東奕牙周狀況的擔憂:“擔心的事情還是來了”——牙菌斑引起的牙周炎可能導致牙齒松動脫落,這位專注于數學世界的學者顯然疏于口腔健康管理。
千萬雙眼睛既能傳遞溫暖,也可能成為灼人的聚光燈。當網友一邊為高考祈福一邊關心“韋神”牙齒時,這種關注本身已成為值得玩味的文化鏡像。
“韋神”商標已被多方搶注成功,而“韋東奕”商標申請則被依法駁回。一成一敗間,折射出商業力量對名人IP的圍獵本能。韋東奕親屬已明確表示,針對以韋東奕之名斂財的行為,后續將采取法律手段維權。
平臺上也迅速出現“韋東奕嚴選”等疑似商業化賬號,平臺客服回應稱:“用戶可舉報,審核屬實則處罰”。在這場流量狂歡中,如何守護學者純凈的學術空間,考驗著各方的智慧與底線。
當北大“韋神”以4秒視頻推開網絡世界的大門,他開啟的不只是一個賬號,更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網絡生態中的浮躁與虛妄、溫暖與關懷、貪婪與守護。
這位被堂哥形容為“像一張白紙”的學者,在謠言與流量的圍獵中搭建起一個僅屬于自我的真實角落。在人人皆可發聲、真假難辨的時代,韋東奕的沉默賬號恰似喧囂鬧市中的一座安靜亭子,不必喧囂,自有回響;不必辯解,自成真實。
他緩步走入這片混沌天地,只為守護心中那片純粹的數字宇宙。而我們的關注與尊重,或許正是維護這片凈土的最佳屏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