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性是懂事的人找回自己的開始。
hi,我是貓。
昨天晚上我對女兒釋放了攻擊性。
睡前聊天環節,她突然用力地把下巴戳在我的胸部上,那一刻疼痛跟怒氣雙重交織,讓我本能地吼叫出聲,出于身體各方面感官調動的防御機制驅動,我沒有做一個自我犧牲感很強、忍氣吞聲的媽媽角色,而是直接地在當下用言語表達了自己的憤怒,以及疼痛的感受。
清晰地、沒有掩飾地,甚至有點毫不留情。
對,就算是自己的女兒,我也沒有忍下這口怒氣,更沒有為釋放出攻擊性感到羞恥。
雖然十幾分鐘緩過來之后,我也百般懷疑過,是否應該自我吞咽,面露微笑地告訴她“我沒事,但下次不能再犯了”,努力塑造一個溫柔的媽媽形象。
但最終我還是尊重自己當下的感受。可能比起追求完美,現在的我更愿意做一個真實的父母,溫柔而堅定如果不是自己內化的準則,那么憋屈的磁場會讓孩子敏銳地感受到我在假裝,媽媽實際上并不像表現的那樣“沒事”。
又擰巴、又怪異,還是算了吧,寧可真實一些,讓孩子對父母的預期低一點,也好過哪一天她期待落空,反倒失望更大。
畢竟沒有誰能永遠滿足另外一個人的期待。
真實就意味著,被冒犯、感到疼痛之后,就算是孩子還是伴侶,你也會憤怒、也會有痛感。這時候是直面沖突,還是回避,或者是用過去一直被規訓要忍耐,壓抑的那一套,代表著不同程度的主體性不同。
而坦誠讓對方知道,你當下的行為給我造成困擾、痛苦,應該停止、調整,才是有助于健康的關系持續。
一直以來,我們從小到大的生長環境都規勸女孩子不要鬧、要乖、不要自私、不要出風頭,太展現自己不是好女孩。以至于這種不要,不敢,內化為自己的行動準則,慢慢奪走了我們本能的攻擊性。
一個沒有攻擊性的人,他是很難意識到危險的,這個危險不只是別人,也是自己的。只有知道自己也有攻擊性,也具備危險性,才會敬畏要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我希望孩子理解不能主動傷害他人,但在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候,也不自我忍受,壓抑,大聲表達自己不滿,不是一種惹事,反而是在捍衛自己,尊重自己。
一個有能力釋放攻擊性的人,攻守自如,當他選擇不用的時候也天然有威懾力,這是可控的。
最怕的是失控,一個沒有釋放攻擊性能力的人,一旦爆發,他駕馭不住攻擊性的能力,就很容易被這股力量反噬,甚至是毀滅。這就是為什么兔子急了也會咬人,老實人被欺負久了就會黑化,鋌而走險。
長期忍讓,不敢表達出自己真實想法的話,別人會習慣你的沒情緒。但凡一次忍不了,不忍了,說出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最終的結果就是撕破臉。比起追求情緒穩定,我覺得更應該在一開始先具備情緒自由。
要清晰地知道,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會毀掉一段健康的關系,只會結束一段糟糕的關系。當然情緒自由,不是讓你無節制、無差別、不加思考地亂抨擊別人,把自己的情緒凌駕在他人身上,而是坦誠、真實地描述出當下的情緒,任何切面都行。
越來越認可,不論是孩子,還是內心良善的大人,這一生的必修課恐怕都是修煉奪回自己的主體性,尊重自己的感受,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并且具備承擔明牌之后的準備以及能力。
這種表達是很明確、很清晰、沒有包袱,且不辜負自己的。我曾經也會很羨慕那種相敬如賓,看起來細水長流和睦的親密關系,但真的進入一段親密關系中,卻發現兩個人互相相處摩擦的過程,沒有矛盾,沒有起沖突,反而不利于找回自我。
而攻擊性是懂事的人找回自己的開始,佛洛依德的本能論認為,攻擊性是【本我】的一種原始沖動,源自人的原始心理能量。
它是與生俱來的生命力,是維護自我邊界,探索世界的重要驅動力。而深度的親密關系,這種攻擊性被允許之后,就會在流動中被轉化,養成健康而穩固的力量,在一次次沖突迭起的時候,修正,形成一套屬于雙方更好的應對模式。
兩個人很難永遠在每一個問題上達成共識,雙方倘若沒有“健康攻擊”的這一環,很容易一方不斷妥協,一方自我壓抑,最后心如死灰,演變為漸行漸遠。
釋放健康攻擊性是一種良性的關系交流方式,它是一種自信、果斷的行為,不是自戀性的暴怒,或者是激烈的防衛反應,非暴力,或者是惡語相向的。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