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1947年,湯陰戰役結束后,解放軍戰士押著一名身著國民黨將軍服、左臂纏滿繃帶的中年人走進戰俘營。
此人形容枯槁,臉上的浮腫幾乎遮住了眼睛,這就是名震一時的軍閥孫殿英,后因劉伯承言“此人不可殺”而撿回一條命。
1928 年夏,清東陵發生的爆炸事件震驚全國。
當時身為國民革命軍軍長的孫殿英以“軍事演習”作掩護,炸開慈禧太后與乾隆皇帝陵墓,把其中翡翠西瓜、夜明珠等陪葬珍寶洗劫殆盡。
現場棺木狼藉,慈禧尸身被拖出棺外,口中含著的夜明珠被刺刀撬出,乾隆頭骨上的朝珠也被扯得七零八落。
消息傳出,舉國嘩然,北洋政府即刻通電緝拿,民間還自發組織“護陵會”聲討。
但孫殿英手眼通天,絕不可能這么輕易就投降,最終這起驚天盜墓案以““軍隊警戒失職”草草結案。
事后孫殿英不僅未受懲處,反而升任安徽省主席,率部進駐熱河,成為拱衛華北的重要力量。
直到1933年2月,十萬關東軍壓境,而孫殿英手中只有兩萬裝備簡陋的四十一軍。
這個曾因盜掘東陵被罵作 “盜墓賊”的軍閥,此刻卻下令在赤峰東郊山水坡挖戰壕,自己甚至還坐鎮赤峰城外三天三夜沒合眼。
正是這場戰斗,讓遠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注意到了這支特殊的部隊。
宣俠父、南漢宸等地下黨員化裝成商人,輾轉進入孫殿英的防區,他們在前沿陣地看到,士兵們用土槍和大刀對抗日軍的坦克。
南漢宸都認為,雖然這人出身綠林,卻實打實把日本人當死敵。
1937年冬,八路軍129師奉命轉移需穿越孫殿英防區,國民黨軍令要求“嚴密布防”,孫殿英卻不管不顧,反而親自致電劉伯承,承諾絕對不會為難他們。
為了表達誠意,他下達命令讓部隊向后撤退五公里,并且開放糧倉以供八路軍進行休整,還安排副官邢肇棠全程護送。
這一行為致使國民黨高層大為震怒,然而在劉伯承心中卻留下了孫殿英部 “未發一槍一彈” 的特殊恩情。
太行山根據地藥品奇缺,孫殿英冒著被軍統調查的風險,派邢肇棠押運兩車盤尼西林和數十匹軍毯送至八路軍駐地。
然而隨著國共摩擦加劇,孫殿英開始接到胡宗南密令,要求封鎖八路軍補給線。
他表面應允,實則私下傳話給八路軍,告訴他們自己定不會為難,甚至派參謀充當“中間人”促成國共雙方在林縣的秘密談判,為根據地爭取到三條物資通道。
1943年冬,豫北戰局急轉直下,孫殿英部被日軍三面合圍,士兵只能以樹皮充饑,在日軍“不投降即屠城”的威脅下,他最終率部歸順。
但是他并非真心實意地投降,孫殿英在日軍眼皮底下成立“豫北維持會”,暗中聯絡舊部,并通過軍統渠道向重慶傳遞情報。
日本投降后,孫殿英已陷入極為尷尬的境地,他清楚自己遭到國共雙方的猜疑,恰似無根之萍,漂泊無依。
1947年4月,解放軍發起湯陰戰役,孫殿英憑借堅固工事頑抗,最終因孤立無援兵敗被俘。
戰后眾人要求“槍斃這個漢奸盜墓賊”,劉伯承卻在作戰會議上拍板:“孫殿英在抗戰初期幫助過我們,不可殺!”
劉伯承在給中央的報告中指出,
孫殿英雖有投敵之罪,但其部曾為我軍提供通道、藥品,且在國共摩擦中多次中立,殺之易,收心難,不如留其性命,彰顯我黨寬大為懷。
孫殿英因此留下了一條命,在戰俘營中他因毒癮發作痛苦不堪,還是劉伯承特批軍醫全程照料,甚至送來繳獲的進口藥品。
或許這也是孫殿英給八路軍讓過路最大的福報。
縱觀孫殿英的一生,幾乎處處充滿矛盾,他盜掘皇陵,又同時是熱河抗戰的勇士,曾屈膝日寇,卻又暗中庇護共產黨人。
劉伯承“不可殺”的決斷,并非對其罪行的寬恕,而是基于“功歸功,罪歸罪”的考量。
在復雜的歷史轉折中需要的不僅是是非分明,更要有化敵為友的智慧,而這種智慧,最終為解放戰爭的勝利贏得了更多人心。
參考資料:
1. 《東陵大盜孫殿英病死武安始末》(雅安市檔案局)
2. 《熱河抗戰中的高光人物孫殿英:東陵大盜也曾抗日》(抗日戰爭紀念網)
3. 邢肇棠與孫殿英的合作參考《邢肇棠》(百度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