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豫清緣文化藝術空間在沈陽市太原北街沈陽紅山工藝美術博物館舉辦“龍出遼河·禮出紅山——中華文明8000年龍文化一脈相承文化藝術展”正在展出。該展將持續到9月底。此次展覽是續韓國首爾展覽之后以同一主題再次精彩呈現,目的是助力國家紅山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并通過歷史文化引領助推產業經濟。
執行策展人付俊美介紹,展覽以國家考古為依據,展現中華文明的八個文化體系。在龍文化發展史,講述了出自于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的”中華第一龍”石堆塑龍和遼寧朝陽紅山文化遺址玉龍以及遼寧撫順赫圖阿拉古城的滿清八旗龍形象與龍袍,講述了遼寧省具有8000年龍文化一脈相承的基因,開啟遼寧文旅新紀元。
蠶文化發展史講述了白音長汗遺址出土的興隆洼時期玉蠶,把最早的蠶形象追溯到了8000年前,掀開了蠶文化的悠久序幕。5800年前紅山文化時期玉祖神像服飾的紋飾延續至絲綢上的黼黻紋,從玉蠶圖騰到蠶桑產業的傳承,蠶桑文化承載著數千年歷史記憶,助力柞蠶文化與現代產業價值共振。
中國文字發展史是通過小南山遺址玉器上的象形文字把文字的起源追溯到了9200年前,并在紅山文化時期的玉器上也找到了同樣的文字符號,為紅山文化申遺需要有文字,提供了重要佐證。
此外,還有中國鳳文化發展史、萬年玉文化發展史、彩陶文化發展史、中國辯證方法發展史、青銅文化發展史等展覽。
展覽期間,遼寧省民主黨派相關領導組織考古、社科、文史、博物館、文旅等領域專家學者、產業代表,到展覽現場進行參觀。豫清緣文化藝術空間主理人張琨鵬講解展覽的文化脈絡與展覽目的,并詳細介紹了助力紅山文化申遺,玉器上象形文字的佐證。
此次參觀一行人員有遼寧省民主黨派相關領導和紅山文化專家、省文化廳原副廳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郭大順,省博物館研究館員、省文物保護專家組成員周曉晶,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遼寧省文物保護中心)研究館員、牛河梁遺址田野考古項目執行領隊郭明,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管理處處長張雪,沈陽紅山工藝美術博物館館長陳松生等人。
豫清緣文化藝術空間主理人張琨鵬表示,龍文化本身就體現了悲天憫人的天下觀和融合共生的中華文明。這場展覽我們本著以龍文化的發展脈絡帶動遼寧文旅,接下來我們也策劃了把紅山文化和龍文化用沉浸式全息光影展覽的形式展現出來走進歐洲和亞洲的其他國家,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讓中華文化符號在世界舞臺上更加璀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