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白象食品微博
白象“多半”商標門事件,沒有反轉,只有道歉!
短短數日,白象食品經歷了“多半”商標的輿論風暴。6日晚,白象終于發布公開信宣布:即日起,“多半”、“多一半”系列產品將更名,回歸標明真實重量的包裝,并于6月內停止生產原包裝產品。這一決定,距離其4日首次就“多半袋面”包裝爭議道歉僅兩天時間。從“多半是商標”話題迅速沖上熱搜,到最終選擇“撥亂反正”,白象的公關反應速度不可謂不快。
事實上,將可能引起消費者誤解的詞匯注冊成商標,白象食品并非先例。此前,千禾味業的 "千禾 0"、壹號食品的 "壹號土" 等案例仍令人記憶猶新。這些企業試圖通過玩文字游戲、跟消費者 "抖機靈" 來吸引眼球,卻不料這種 "心機" 做法反而招致消費者的反感,極大地損害了品牌信任度,
這不是企業間的內卷,而堪稱企業的"自卷"。
從法律層面講,企業注冊商標只要符合相關法律法規,政府方面是無權干涉的。但關鍵在于企業如何運用這些商標。商標從申請到注冊需要一定時間,且存在注冊失敗的風險。像“多半”、“多一半”、“千禾 0”這類商標,讓人明顯感覺到企業是在精心布局,把心思花在了跟消費者耍心眼上,而非專注于產品創新和提供更好的服務,這必然會引發消費者的極度抗拒。
觀察發現,這種用商標跟消費者“抖機靈”的廠家多集中在食品行業。這類行業產品創新程度、特別是顛覆性的技術或產品創新本就相對較低,在當下產能過剩、經濟下行的背景下,部分企業為求生存,采取了這種應對之舉。然而,無論出于何種原因,讓消費者產生被企業 "挖坑" 的不適感,必定會損害品牌形象,這無疑是短視的行為。
圖片來源:白象食品微博
一個企業要想走得更遠,必須堅持長期主義。短期的投機取巧或許能帶來一時的關注,但唯有專注于產品質量、持續創新和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才能贏得消費者的長期信任和支持。
白象曾因諸多正能量行為被視為 "國貨之光",如今更應珍惜這一美譽,以此次 "商標門" 事件為契機,深刻反思,將精力回歸到產品本身,用實際行動踐行長期主義,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實現可持續發展。
圖片來源:白象食品微博
聲明:文中使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包括封面圖片均來自百度圖片搜索結果。如涉及使用不當請聯系編者刪除。
提示:
* 本文為“食材界”原創,歡迎業內外媒體轉載。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了解相關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