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明見局
作者|周敘
熟悉互聯網的都知道,自帶話題的人物總能輕松吸引流量。
王自如也是如此,無論是當年與羅永浩的直播辯論,還是格力時期“沒看過工資條”的爭議發言,都讓他在互聯網的輿論場里熱度不減。
6月6日,B站賬號“王自如AI”正式復更,并發布了一段長視頻宣布再次創業。
「B站官宣:王自如的新賽道」
在B站那段16分鐘左右的視頻里,王自如講述了他從大學畢業以來的經歷,配上打動人的音樂,講述中他也紅了眼眶。
視頻的最后,他直言要做AI內容創業,至于為啥選AI,他倒也不藏著掖著,直接表示這件事來錢快,資源整合也快,是個“搞錢”的好方向。
從最早的科技媒體Zealer,到后來加入格力,再到如今投身 AI,一路走來起起落落,相當精彩。
提到離開Zealer的原因,王自如覺得不能一輩子對著鏡頭測評手機,想在人生下半場來點不一樣的改變。
而加入格力,是因為2020年格力給出的機會,和他一直心心念念探索的產業互聯網特別契合,對他來說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遇。他述說了在格力的幾年,他跑遍了大江南北,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從新疆到福建,帶著團隊把銷售、倉儲、物流到售后的整個體系都重塑了一遍,可謂下了苦功夫。
當然,王自如也回應了諸多質疑。他略帶調侃地說“我不知道這個視頻會不會又成為全網群嘲的對象,覺得我故作煽情、矯揉造作,這可能就得交給網友們自己評判啦”。
從這話里,能看出他對以往那些爭議和嘲笑都心里有數,但他似乎絲毫不畏懼。他表示每一次站在人生抉擇的十字路口,自己都認真思考、努力做出選擇,并且心甘情愿地承擔所有結果。這一番話,倒是展現出了他二次創業的勇氣。
「質疑聲:王自如的技術“底色”」
在視頻的評論區,短短時間就涌進超過兩千條留言。不少網友發出靈魂拷問“AI創業,王自如的技術能力到底怎么樣”?
網友對王自如技術能力的質疑,并非空穴來風。
回顧王自如的創業史,他早期靠科技測評起家。在手機測評視頻里,他能熟練說出屏幕分辨率、攝像頭像素,也能對手機外觀設計、握持手感侃侃而談,看上去確實像個懂行的“技術流”。
但2014年那場和羅永浩的直播辯論,直接撕開了他技術能力的“遮羞布”。
辯論中,羅永浩追問錘子手機屏幕色彩校準、Gamma值設定等專業問題時,王自如支支吾吾答不上來;聊到手機音頻芯片性能和算法優化,他也啞口無言。
這場長達3小時的“技術對質”,讓大眾看清:王自如對數碼產品的了解更多停留在表面參數和使用體驗,對核心技術原理的掌握和專業技術人員相差甚遠。
如今AI行業的技術門檻可比當年的數碼測評高得多。
不過,也有網友提出不同觀點“AI內容創業,對行業趨勢的敏感度才重要,能拉到投資才最牛”。
「AI創業:風口上的 “賭局”」
王自如選AI賽道,眼光倒是挺準。
2022年國內人工智能市場規模2845億元,同比增長43.18%,城市管理、工業制造、醫療教育等領域都在瘋狂擁抱AI。
他計劃聚焦的消費電子AI應用、產業AI升級、智能服務等方向,確實都是市場剛需。
但問題也來了,AI 賽道早就是“紅海”。百度、阿里等巨頭砸百億研發大模型,商湯、科大訊飛等獨角獸守住細分領域,還有數不清的初創公司搶市場。王自如自身帶著“爭議標簽”入場,想要突圍,融資能力至關重要。
業內人士指出,AI創業燒錢速度極快,若無法快速拿到投資,即便有好的商業模式,也會因資金鏈斷裂夭折。
目前,根據天眼查信息,王自如名下關聯企業僅剩一家經營異常的汽車美容公司,股權還被凍結了,這樣的財務狀況能支撐他二次創業嗎?
從科技測評博主,到格力高管,再到AI創業者,王自如每次都踩在風口上,但也總被爭議包圍。這次AI創業是他逆風翻盤的機會,但在商業世界里,最終能證明一切的只有真金白銀的成績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