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節,孩子們都要問為什么會有這個節日,再后來,知道了端午節與屈原有關,問題又來了,“為什么是紀念屈原?”“為什么要吃粽子?””除了這些,還有其他吃的,玩的嗎?”
追問意味著傳統節日已經在孩子們心里生了根,他們想要對中華文化追根溯源,更多地探索節日的意義和價值。
屈原、粽子、香包、五彩線、雄黃酒、艾葉、龍舟這是我所能回答的。幾十年中,這是我的父母和生我養我的地方給我的理所當然的答案,至于是否還有其他的習俗,我知之甚少。所以每年我都是老生常談地把小時候所經歷的一切,如古老的唱片機一樣重復給他們播放一遍又一遍。
今年終于不同了,因為吳敬老師的《四時吉祥·端午》出版,以全方位的角度,再現端午的起源和各種重要風俗,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個自己過了幾十年的節日,看到它如何從歷史中一路走來,再到現代的演變和進化,刷新了我陳舊的知識庫。原來它那么有趣有料,現在,我也迫不及待地想要介紹給孩子們了。
朱仙鎮版畫風是吳敬老師的中國傳統節日圖畫書“四時吉祥”系列的總體格調,這本《四時吉祥·端午》也不例外,串場的十二生肖依然可愛地首先出現在封面上,不同的是,這一次它們變身成龍舟手,手舉船槳,氣勢不凡。
書名頁,老黃歷的經典設計,表明了農歷的具體時間。
還有掛艾、吃粽子、賽龍舟這些節日里的關鍵元素。時間的出現,一下就把人拉入節日的節點。
01
飛龍在天
正文首頁首先講述的是端午節的起源。
古代以天干地支來紀年、月、日,五月為午月,五日為午日,故五月初五被稱為“重午”。此時正值仲夏,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天,如《易經》中描述的“飛龍在天”,是吉祥的象征,因此古人將這一天作為重要的節日。
畫面上,一條巨大的飛龍出現在天空上,知了抱緊柳枝,在風中搖曳,石榴花和蜀葵、荷花悄悄綻放,碧綠的湖水中。
人們正在練習劃龍舟,湖岸上有人在晨練,有人在割菖蒲,還有人開車拉菖蒲,湖上的拱橋上天師騎著老虎緩緩而來,這是初夏的清晨,不免讓人想起,“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五月榴花妖艷烘’”,人們正在為端午節做著各種準備,熱鬧的節日即將拉開帷幕。
02
避五毒
五月開始,天氣炎熱,蚊蟲滋生,各種疾病容易流行,是一個需要特別注意防疫保健的時期。
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五日是“惡日”,所以通過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舉行各種祭祀、驅邪活動,如掛菖蒲、喝雄黃酒等,來祈求平安健康。
所以,避五毒是首要關鍵的事。五毒是指毒蛇、蜈蚣、蝎子、蟾蜍和壁虎,這些都是常見的毒性極大,令人一直畏懼的東西。
端午節早上的集市節日商品琳瑯滿目,有香包、鐘馗像、天師騎虎圖、五毒餅、五毒掛飾,還有天師騎虎巡游等等。
小女孩一家來到集市上,媽媽買了菖蒲和艾草蜀葵,奶奶買了天師騎虎掛畫,小女孩親身體驗了射五毒箭,哥哥調皮地戴上了五毒帽。
端午安康
回到家,哥哥趕緊在門頭掛上艾草、菖蒲,外公、外婆在墻上掛上天師畫,在花瓶里插上蜀葵花。廚房里,爸爸媽媽忙碌地用菖蒲艾草煮了一大鍋水,準備給孩子們來個沐蘭湯。
這些都是祈福避邪,防蟲驅害,祛病防疫的節日儀式,也表達了人們對于健康安全的重視和美好期許。
03
做香包
等這些完成,就要縫香包,包粽子和準備各種吃食及畫額了。香包是給孩子們的禮物,粽子和端午宴是一家人的重頭戲。
外婆開始飛針走線,縫制的香包多種多牙膏,尤其是猴子抱南瓜特別精巧,可愛的小恐龍還得到了一個蛋袋。
04
包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必備美食,主料都是糯米,但每個地方的口味會略有差別,有甜的、咸的,形狀也不一樣。
小女孩一家當然也不例外地包好了粽子,此外準備的美食還有咸鴨蛋、紅莧菜、黃魚以及一些時令水果等。
雄黃酒可以避五毒,老爺子蘸上雄黃酒,用筆在孩子們額頭寫上一個“王”字,這個王是對孩子們無病無災,健康成長的寄托和祝福。
05
龍舟漂移
家里的儀式感完畢,家外的儀式感一場接一場,有追思,有祈福,有競技,有各種游戲。
龍舟源于上古祭龍,后來用于紀念屈原,有些地方也用來紀念伍子胥或曹娥,無論紀念誰,其目的都是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開賽前,人們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用朱砂給龍點上眼睛,喚醒“巨龍”。
龍舟經過人們的精心裝扮,掛上帥旗,再加上精彩的龍獅之舞,比賽才正式開始。競技緊張激烈,鼓舞人心。
廣東佛山疊窖的龍舟漂移,是新時代的龍舟賽,技術高超,堪稱一絕。
06
特色習俗
除了,龍舟競技,還有搶鴨子,斗百草,巨龍巡游等等,尤其是最后桂林的巨龍巡游,史詩般的磅礴氣勢和浪漫情調撲面而來,令人心馳神往,也跟著陶醉在像水一般溫柔的夜色里。
跟著吳敬老師全面了解端午這一節日之后,再看端午,既有對自然物候的詮釋,也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在自然困境中尋求希望的勇氣、力量和樂觀精神,還有對生活的無限熱愛,以及對家人的綿綿親情和深情祝福。
端午節是歡樂而又充滿力量的節日,想必這也是它能延續幾千年的原因。
給孩子講完這本書,往事就像剛下雨時湖面上的點點雨滴在水里翻騰。兒時的端午中,印象最深的是搬腳娃娃、小辣椒、菱角等各種香包和手腳都戴的五彩線。
一大早,奶奶和媽媽就坐在院子里裁剪樣布,準備雄黃,然后一針針,一線線給我們縫制香包。香包都會留個小口,等把雄黃研磨成粉,裝入香包內,再最后封上口。
很小的孩子戴搬腳娃娃,大點的孩子就隨意一些,放入的雄黃是為了防止蚊蟲叮咬。
多少年過去了,她們縫制香包的身影還是年輕時的樣子。
這就是節日呀,每一年的鄭重重復,最終就會長成永久美好的回憶,猶如一條條戴過的五色絲線妝點著我們平淡的生活,什么煩惱,什么嫌隙恩怨,一時間都如煙囪里的青煙,在她們溫柔的心上隨風而去了。
來南方之后,漸漸接觸了南方的習俗,尤其是龍舟競渡,人們的重視和為之做出的準備令人贊嘆。這不,端午節將近,龍舟競賽的各種精彩已經開始登上各種媒體。
當歲月流進未來,回首往事,如果看過精彩的比賽,一定又是另外一種非同一般的回憶。這就是中華傳統習俗的力量。
《四時吉祥·端午》
吳敬/著·繪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魔法象
書中還介紹了很多其他節日習俗,都藏在作者別具匠心的圖畫細節里,也都是不該被遺忘的寶藏,跟孩子一起找一找,挖一挖,解答了孩子各種疑問的同時,不也是另一種風景嗎?
作者:君君
書影:鄧莉
版式編輯:實習生蔣葉菁
指導老師:西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