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鰲拜都給人留下大奸臣的形象,而在影視劇《鹿鼎記》中,鰲拜更是以一種近乎丑角的形象存在,不僅氣量狹小,而且濫殺無辜??墒菫槭裁催@樣的人,康熙在擒住他后卻沒有處以死刑?
他真就像影視作品中那么不堪嗎?事實上并不是。影視作品大多是人為改編,很多情節(jié)都帶有主觀印象,就如《三國演義》的周瑜,以及《水滸傳》中的潘金蓮和武大郎,其實都被作者丑化了。
影視作品大多只演繹了導演想要大家看到的畫面,很多地方甚至和史實不符,這是因為導演為了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作品進行了藝術的加工,鰲拜的形象也是如此。
鰲拜的真實形象
不可否認鰲拜在后期位極人臣,操握權柄,結黨營私,但是年輕時的他可謂是清朝的清朝的一位猛將。如果鰲拜沒有晚年專政,那么他或許會成為一位名垂青史的大將軍。
鰲拜出身將門,精通騎射,跟隨皇太極一同征戰(zhàn)四方,是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他跟隨著皇太極征戰(zhàn)四方,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尤其是松錦之戰(zhàn),在關鍵時機成功攔截明軍,最終奠定了清朝入關的基礎。
鰲拜遠遠不只是一名猛將這么簡單,除此之外他更是皇太極的心腹。皇太極逝世后,其弟多爾袞妄想奪位,鰲拜力?;侍珮O長子,助他成功登基。這樣的人用忠義來形容絕不為過。
所以雖然對于康熙來說,鰲拜算不上是一個好臣子,但是對于皇太極來說卻是一位難得的忠臣。可惜后世的影視作品大多記錄了鰲拜的惡,弱化了他曾經(jīng)的功績。
鰲拜有如此功績,為什么康熙還是要擒他,真的只是因為他囂張跋扈,無惡不作嗎?并非如此。
鰲拜被擒另有緣由
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古代大多官吏大多數(shù)都有欺壓人民的行為,皇權的存在對人民本身也是一種壓榨,所以如果說康熙真的因為鰲拜欺壓人民,想要為民除害匡扶正義,可能性也不大,那么他們之間的矛盾究竟是什么呢?
康熙和鰲拜的矛盾說到底其實是來源于權力的沖突。
權利從古至今都是許多人向往的存在,在許多影視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男子為了權利娶富家小姐,拋棄糠糟之妻。
帝王的權利更是讓人向往,鰲拜其實在晚年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算是掌握了帝王之權,只是缺了那個名頭罷了,康熙與其說是帝王,不如說是被他培養(yǎng)的傀儡皇帝,一個吉祥物罷了。
《續(xù)資治通鑒》中記載過一句話: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乎?作為一國之君,康熙本應該是萬民之主,卻沒有一絲權力,不得不仰人鼻息,對于他來說又如何能忍受?
如果鰲拜肯放權,那么他雖說會失去權力,但憑借赫赫戰(zhàn)功,也會成為朝中地位超然之輩,絕不會落得被幽禁的下場。
可惜晚年的鰲拜或許是年紀大了,腦袋不清楚了,亦或許是享受過擁有權利的樂趣,不想放權,無論為何,都已經(jīng)觸犯了皇帝的統(tǒng)治地位。
所以康熙必須將他扳倒,畢竟只要鰲拜在朝一天,康熙就不算是一個真正的皇帝。
1669年,康熙借著玩鬧暗中培養(yǎng)的勢力,終于將鰲拜擒拿,這對于清朝算得上是歷史性的一刻。康熙借著處理鰲拜成功殺雞儆猴,展現(xiàn)出他作為一個帝王的手段,也終于坐穩(wěn)了這個帝位。
可是康熙并沒有處死鰲拜,僅僅將他幽禁起來,只因為其身上有多處傷疤,其中一處更是為救皇太極留下。
一處處傷疤就像是勛章一樣,彰顯他這一生為清朝所付出的一切,也正是這些傷疤讓康熙動了惻隱之心。
其實縱觀鰲拜這一生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在晚年的時候手握重權,但若是說他真的妄想坐上帝位,這是對他的污蔑。
鰲拜戰(zhàn)功赫赫,權利滔天,尤其在晚年真正實現(xiàn)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若真的想要當政,直接造反,想必也會找到許多響應他的人,那么康熙這個皇帝也將不復存在。
可是一直到去世鰲拜也沒有表露出這樣的想法。就連康熙也表示鰲拜并無造反之心,只是貪戀權力罷了。所以即使抓住鰲拜,念在他曾經(jīng)的功績,康熙還是留他性命。
不過享受了權利的人怎么甘于平庸?這對于鰲拜來說或許是一種煎熬,最終他還是去世。
鰲拜死后峰回路轉(zhuǎn)
在鰲拜去世后許久,康熙重新追封為他正名,甚至在晚年時還后悔將其擒拿,并說他是忠臣。
看上去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舉動,但是仔細想想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康熙這番舉動非常聰明。
鰲拜這一生跟著皇太極打天下,即使后續(xù)作惡多端,但是這些功績也是無法掩蓋的。
康熙追封鰲拜最終還能落下一個重情重義的好名聲,也能告訴為朝廷鞠躬盡瘁的臣子,他不會忘記他們的貢獻。
更何況康熙追封時已經(jīng)是康熙五十二年,這么多年的時間足夠清除鰲拜的黨羽,敲打他的后人了,即使追封也不會動搖他的統(tǒng)治。既然沒有影響,追封他又何妨?
鰲拜這一生算得上精彩,他靠著自己的實力獲得皇太極的賞識,成為皇太極手中的利刃,在皇太極去世后,更是輔佐其長子登基。
那時候的黃旗大臣隨著皇太極的去世早已分崩瓦解,投靠多爾袞才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他倒戈沒人會嘲諷他,但是為了忠義,他選擇了最艱難的路。縱觀歷史,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他這個地步呢?
可是這么忠心的他為什么后來沒有歸權給康熙?其實除了貪戀權勢,或許還是因為擔心康熙難當重任吧?畢竟那時候的康熙才剛剛十四歲,放在現(xiàn)代也不過是個孩子,即使在古代也不算大人。
朝臣大多都是老油條,十四歲的康熙很難服眾,鰲拜執(zhí)政才能震懾這些大臣,這或許才是鰲拜不肯放權的緣由吧。
不過帝王之權怎能被他人染指,鰲拜終究還是觸怒了天子,最終落得郁郁而終的下場。
在康熙追封鰲拜之后,雍正也追封了他,這也算是從另一層面承認了他這一生的功績。鰲拜的子嗣在日后的歲月雖然不復當年榮光,卻也還算不錯,這對于鰲拜或許也算是一種慰藉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