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佛法的人
都聽過“不執著”三個字
很多時候用這個“三字經”
就可以讓自己及時放下
得到內心釋然
但同時佛教中又不斷提倡
廣種福田、精進修行等
要努力去踐行的事
許多人就會產生疑問:
“既然一切皆空,
堅持積福修行不也是執著?”
本期講堂,一起來探討
入道的方便之門
首先,福報是世間人希求的,也是修行入道的方便之門。
“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佛菩薩善巧度化眾生,先要觀察眾生的根機和渴求,以他們所希求的利益進行接引,再漸次引導,令眾生契入般若空性、慈悲利他的究竟覺悟。
如果信佛、學佛于現實、當下毫無利益,無法滿足求平安、財富、健康等需求,那有多少人會主動親近道場、聽聞佛法?
超越對福報的執著
所以說,真正的問題不是福報,而在于“執著福報”。
若將獲得福報作為修行的終極目的,那么行善就成了“交換”功德,禮佛敬佛成了跟佛菩薩做生意。
想要的結果“兌現”了,就是“賺了”,下次還能“合作”;如果沒“兌現”,那就是“賠了”,可能以后就不必信佛了。
這樣的行為,根本稱不上是修行,只是在強化“我執”和私欲罷了。
因此,佛教修行中倡導的行善心態是“三輪體空”:
不執著“施者”(不覺得自己是功德主);不執著“受者”(平等對待一切眾生,無施舍優越感);不執著“所施物”(財物、善行皆如幻如化)。
如此行善,才是純凈無染的功德,遠超有求之福。
正如《金剛經》所說:“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福慧雙修不可偏廢
此外,對于“既然一切皆空,何必修福”的“斷滅空”,需要特別警惕。
佛陀曾說:“寧可執著‘有’大如山王,也不能執著‘無’小如芥子許。”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我們必須要執著善的、對的。
這就相當于渡河的舟船,在未到彼岸之前,不可能將之拋棄。否則,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學佛務必要從取舍因果做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切莫用“不執著”為自己的懈怠或造惡找借口。
往昔,佛陀的弟子阿那律尊者雙目失明,衣服破了也沒辦法補,于是他大喊:“誰求福德?來幫我縫衣服吧。”
這時佛陀來到他面前,告訴他:“我希求福德,我幫你補衣服。”
一聽是佛陀的聲音,阿那律尊者連忙說:“佛陀!我不是說您,說的是其他人。”
佛陀回答:“為什么我不能做?成佛后也不能停止積福,福德越多越好。”
圓滿如佛陀,尚且如此重視福德,更何況是我們凡夫人了?
所以,不管境界如何高深,為了自利利他,也一定要廣積福德,并同時聽聞正法,如理思維,增長智慧,通達般若空性智慧,斷惑證真。
“人天路上,修福為先”
無論學不學佛
福報都非常重要
對學佛者來說
更須福慧雙修、不可偏廢
以“三輪體空”的無我智慧
行持善法、利益眾生
如此,不斷圓滿福慧資糧
直至圓滿成就佛果功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