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報”發了一篇文章,題為《》。這篇文章的結構大家應該很熟悉,抓住一只烤鴨去挖掘背后的大規模工業之美,也就是小鎮一個月前寫的《》。
這篇文章后來得到陳力丹教授的認可,之后有媒體針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報道,還成了一個小熱點。(參見《》)
這是好事,傳統媒體受到新媒體沖擊很深,蹭流量和搞大新聞,成了很多記者的核心追求,不管報道是否屬實,只要能成為社會熱點、引起普遍關注,那就成了,記者群里會紛紛發“喜報”,恭喜踩準了流量。
于是挖掘社會陰暗面和奇聞軼事,甚至制造矛盾和沖突,成了非常普遍的現象。但真的沒有好的題材可以挖掘嗎?不是的,中國作為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工業體,工業與普通人的生活之間距離太遠,僅僅抓住生活的小細節,挖掘背后的工業之美、時代進步,也可以成為同時具備流量和社會價值的好文章。
小鎮上個月初寫《》,從一只烤鴨入題,列舉了包括垃圾處理、地溝油、紡織業、生物質處理、礦物提煉、綠色循環等在內的例子,就是要闡述在一個超大規模的工業體系內,如何實現“物盡其用”,這是無與倫比的競爭優勢。
“物盡其用”僅僅是超大規模經濟體的一個方面,還有很多方面尚缺乏公眾關注,比如今天要談的就是“點石成金”,中國總是擅長把公認的成本轉化為紅利。
最典型的就是人口。在中國崛起之前,全人類公認,一個發展中國家,必須控制人口增長,否則一定會嚴重限制一個國家的發展。
比如1994年美國農業部政策顧問萊斯特·布朗發表《誰來養活中國》一文,代表了當時西方普遍的觀點。在這篇文章中,萊斯特·布朗基對中國從1990年到2030年的糧食產能進行了估算,認為中國人口高速增長、淡水資源分布不均、工業化導致耕地減少,預計2030年中國人口增至16億人,人均糧食消費量上漲至400公斤,而耕地面積將減少到7.2億畝,最終認為屆時中國本土糧食產能只能滿足自身42.5%的需求,其余六成必須依賴進口。
基于這種判斷,認為中國龐大的糧食進口需求,將加劇全球糧食危機,最終破壞全球穩定,最終得出了“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雖然次年中國邀請萊斯特·布朗訪華,也進行了充分交流,但萊斯特·布朗沒有改變自己的判斷,還進一步把文章擴充為一本書,引起世界普遍關注。
當時國內對萊斯特·布朗的批判,大多是從感性角度,基本沒有說服力。真正從理性角度反駁的代表,是袁隆平和林毅夫,他們從數據和事實出發,認為在科技進步和有效治理的共同作用下,“中國人可以養活自己”。
事實也確實如此,2005年底,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宣布,自2006年起停止對中國的糧食援助,中國成為全球糧食的捐贈國。
糧食問題解決,人口才具備了從成本到紅利轉變的基礎,這個過程六分靠科技、四分靠治理。
自2004年起,中央一號文恢復連續發布,每年的重點都是糧食增產。根本的紅線是18億畝耕地,這幾年借助技術進步,加強了衛星遙感、無人機監測、圖斑調查等,一些常年耕地萎縮的南方省份,也開始出現耕地增加,而北部東三省、內蒙古、新疆,開墾了超過2億畝耕地,大規模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極大改善了農業種植條件,還有很多管理手段,比如普遍推廣農業保險、推行省際橫向補貼、重點農產品保護性收購等等。
而在科技方面,今年1月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提到了一個關鍵的自我認定“經過多方努力,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4.5%上升到2023年的63.2%,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良種覆蓋率超過96%,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
有很多人質疑中國的糧食連年增收,總是拿自己的身邊說事。真應該去北方好好看看什么叫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生產,以工業化的思維,從各個環節提高效率,絕非小農經濟能夠想象的。其實最簡單的道理,如果中國糧食不是連年增收,國際糧價就不可能如此穩定,國際四大糧商不是傻子,他們非常關注全球尤其中國的糧食生產情況。
在解決了糧食供應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和產業的聯動升級,雖然勞動力負增長,但得益于勞動力素質的提升,中國有資格從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甚至由于全民健康水平提升,銀發經濟也帶來了非同一般的新紅利,老人不是負擔,而是老有所為,這必將是新的增長點。
根本不用擔心勞動力不足,中國在有意克制效率的提升,還要注意到,中國農業從業人口太多了,2024年農業就業人口占比高達22.2%,雖然多數是兼業而非全職農民,但勞動力數量遠超實際需求,這也是農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就那些產值,分的人多了,自然人均少。
只是從社會穩定等更高維度出發,選擇保持歷史耐心,慢慢減少農業人口,目前大概每年減少1個百分點,也就是大概700萬人。
預計到2050年,農業就業人口最多3千萬就足夠了,僅這一項全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就可以減少1億人。
而隨著中國在數字和智能領域的廣泛應用,龐大的高素質人口和制造產業,催生出了“數據”這一新資源,海量的生產和消費行為數據,能夠為AI訓練提供充足的燃料,那么未來中國還將從人才紅利,進一步升級為數據紅利。
而上述,在全球其他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往往是成本而非紅利。
人口之外,“點石成金”的突出的案例是綠色轉型。
西方搞綠色轉型,就是把減碳視為負擔,全球其他國家也是這么看的,每年氣候大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吵得都很兇,核心就是誰來承擔綠色轉型的成本。
然而中國卻把綠色轉型打造成了產業優勢,已經實現了換道超越。核心就是實現制造業的綠色化、低碳化,比如把火電發電更多轉換為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把燃油汽車轉換為電動車,推進船舶的綠色化,而為了支持綠色化改造,還同步推進電網的升級,國家還關注建筑外立面的光伏化,在技術和產業革新的同時,也在進行社會治理和制度的改革。
甚至就算沒有革命性的技術突破,在現有制造水平下,通過轉換生產方式,照樣可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這很大程度上依賴中國的人才紅利和大規模生產優勢,快速的升級迭代,迅速降低了綠色能源的成本,2024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超過50%,提前完成2030年目標,而綠色能源也從十年前的奢侈品,變成了更加普惠的選擇。
還給了廣大欠發達地區,越過火電,直接進入綠色能源時代的新選擇。分布式的光伏,大大降低了對電網的要求,貧瘠的非洲,在解決了能源問題之后,也可以開始搞自己的工業。
只要選擇擁抱中國,一切應有盡有。
不僅是綠色能源的轉型,還有產業的綠色升級。比如寧波慈溪市橋頭鎮廢塑料再生利用行業很發達,但是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污染,后來實施“塑料再生綠島”項目改造,全面升級了廢氣收集和處理設施,周邊環境得到立竿見影的改善。
而濰坊港在去年建成全國首個“零碳港口”,就是綜合利用分布式“風電+光伏”綠電供應系統、綠氫制儲全產業鏈應用,年產綠電7000萬度,足夠港口所需,多余電力用于制備氫氣儲存他用,從而實現了零碳排放。
還有前面提到的內蒙古、新疆的大規模農田開墾,尤其是新疆耕地面積已超過1億畝,僅2022年到2024年就增產糧食百億斤,正在成為中國的“西北糧倉”。得益于兩件事:一是幾十年長期堅持的治沙,二是光伏等產業的發展。
通常覺得新疆干旱缺水,所以不適合發展農業,其實不是的。新疆光照極為充足、水源穩定、土地廣闊,天然適合搞大農業,只不過要想挖掘這三大資源,需要很高的門檻。比如水,新疆主要依賴冰川融水,而缺乏植被導致蒸發量極大,必須人為干預。這幾年防沙治沙加上推廣光伏,就讓新疆變得適合搞農業。
如果說到這,似乎綠色轉型仍然是一種政府主導的模式,似乎不具備效率優勢。
如果是這樣,小鎮也不會說綠色轉型,是中國實現了成本轉變為紅利的典型。
關鍵要看不同能源背后的本質差異。小鎮之前在《》已經提到了,傳統化石能源和綠色新能源,在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上差異很大。
一個火電廠,固定成本也就是廠房、設備等占比大概就是40%,而用于發電的煤炭以及因此產生的物流等變動成本,才是大頭。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變動成本占比越來越高,這就導致火電規模效應存在上限,超過一定規模之后,繼續擴張,邊際成本反而會增加。
風光等綠色可再生能源就不一樣了,固定成本占比極高,目前在中國大概是70%左右,而光、風等資源對當前人類而言,幾乎是無限且免費的,于是經營的變動成本占比很低,隨著規模的擴大,變動成本占比可以持續下降,這就意味著目前風光能源的規模擴充幾乎沒有上限,可以通過擴大規模,進一步攤薄固定成本,繼續提升利潤。而且固定成本也是可以靠技術和規?;掷m降低。
源頭能源的價格持續下降,一定會帶動全社會生產成本下降,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正是因為綠色新能源不同于傳統能源的近乎無限擴充的特性,才使得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在短短幾年內就實現飛躍,才讓中國把全球公認的綠色轉型是成本,變成了發展紅利。
人類歷史上最龐大、最完善的工業體系,也更容易發揮協同效應。比如前面提到的光伏發電與農業生產之間的聯動,新疆、青海、內蒙古等大量興建的光伏電站,不僅把不值錢的荒漠戈壁變成了金山銀山,還大大改善了生態植被,一開始種草,等到沙子土壤化,慢慢就可以種其他農作物。
風光發電不穩定,放在如西班牙這樣的國家,很可能導致全國性的大停電。但在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有同樣龐大的耗能產業,比如電解鋁產業,未來通過更靈活的彈性生產,完全可以成為消納風光發電、穩定電網的新型儲能。類似的還有算力產業,國家推廣“東數西算”,就是要更高效的利用西北的風光發電。
類似的新能源汽車,未來隨著電網技術的進步,幾千萬、數億輛電動乘用車,也可以成為中國龐大的新能源系統的一個個組件。
現在網上有些競爭的失敗者,順著西方編造的“產能過?!保袊男履茉串a業,說什么過剩。這就有些過分了,競爭不過那就想辦法提高競爭力,而不是搞這些歪門邪道。
尤其是汽車,相比仍然龐大的傳統燃油汽車,新能源汽車的產能是不足而不是過剩,未來兩三年是中國汽車開疆拓土的關鍵窗口期,需要的是擴張而不是收縮。
最簡單的道理,美國會那么好心,幫中國解決問題嗎?
按照歐洲和日本的汽車市場規律,第一大車企在國內市場的占比應該在35%到40%,2024年中國排名第一的比亞迪在國內才只賣了383.7萬輛,占國內銷售的12.75%,還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間。國內目前汽車品牌還是太多了,由于很多企業背后是地方政府,淘汰的進程會慢一點,但不可能逆轉。
而從全球看,未來乘用車的新能源化是必然,無非早點晚點,而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才只有23.2%,也就是說還有80%的燃油汽車有待淘汰。
考慮中國本土汽車市場未來有望突破4千萬甚至5千萬輛,即使全球其他國家不增長,那么全球未來年需求量也將達到1億輛,中國汽車完全應該占據一半的份額,對比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不過1200萬輛產銷量,起碼要再增長300%才夠,又怎么能說過剩呢?
還是要強調,不同于化石能源邊際成本高、擴張邊界有限,新能源的擴張邊界極大,規模越大、邊際成本越低、效率越高,如果想不清楚不同能源背后的根本邏輯,出局已是必然。
其他文章推薦
如果喜歡,還請點贊、“在看”和關注吧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發現“大樹鄉談”
備用:大樹鄉談2022、大樹鄉談20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