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品設計和用戶洞察能力上,國內我只佩服一個團隊,微信。而微信團隊里只有一個神,龍哥!
這幾天又看了一遍《微信背后的產品觀》,常讀常新,還是佩服。
過去我寫過很多關于微信產品設計的案例,我覺得所有產品經理都值得好好去深挖微信的一些設計細節,因為確實能學到很多。
今天再跟你們聊一個案例,也就是最近改版的「朋友圈折疊」功能。
之所以說改版,是因為這個功能之前就有了,唯獨在交互和視覺設計上有些差別。
所謂的朋友圈折疊,就是當你的一個好友短時間內發布了多條朋友圈內容,那你看到的可能是這樣。
上面這張圖,是之前的方案。
不知道你們是什么感覺,反正我在之前的方案下是完全沒有點擊欲望,估計后臺數據也不會很好。
這次的改版,微信團隊把這個設計改成了下面這樣。
看出區別了么?
或者說,你覺得哪個設計方案更好?以及,哪個方案更讓你有點擊打開的動機?
說下我的觀點,我覺得改版后的方案吊打老版本。
在老版本中,被折疊的朋友圈只顯示了一個入口,視覺樣式上跟普通鏈接形式差不多。
而且,露出的內容也不完整,感覺是為了折疊而折疊。
在新版本中,會完整顯示一條朋友圈內容,然后在下方顯示「余下 x 條」的入口,視覺上的點擊引導也更完整。
這么一來,既不破壞露出內容的完整性,也對多條內容進行了折疊顯示。
以用戶視角來看,當我看到某人發了一條朋友圈,然后又看到「余下 x 條」時,我會根據這一條內容來判斷是否查看被折疊的其它內容。
例如,我的好友中有一些經常在朋友圈分享個人思考的,在這種設計下,看完第一條我就有興趣看第二條。
折疊還帶來一個好處,就像瀏覽他的專屬朋友圈一樣,并不會被其他人發的內容在時間軸中沖散。
當然,你們微信里一定加了帶貨、賣課、做微商的好友,折疊的內容展示也能降低信息干擾。
要說新老版本的最大區別,我覺得是產品結構設計上的不同。
如果把老版本的設計結構拆開,在中間部分其實就是三種信息的疊加融合,可讀性很低。
在這種設計下,內容看不全、隱藏數量無用、疊加折疊功能,所以用戶打開動機很低。
某種程度上,這里的折疊其實就是可以隱藏單一用戶的多條內容。
如果把新版本的設計結構拆看,我們看到的結構是完全不同的。
在這種設計下,做到了信息和功能的分離。
既展示了第一條朋友圈的完整內容,也在折疊功能區顯示了余下信息的數量,同時把展開功能與內容展示做了分離。
于是,用戶就可以在閱讀完整內容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是否查看好友發布的其他內容。
很顯然,新結構的設計會比老結構在余下內容的打開率上會高一點。
當然,這是我的猜測,因為我的行為根據這個設計確實發生了變化。
過去看到被折疊的朋友圈就直接略過了,因為可判斷信息太少。現在看到被折疊的內容反而會有更多好奇,這種好奇是由展示的第一條內容決定的。
某種程度上說,微信的這個設計拯救了被折疊的朋友圈。
所以,我稱之為好設計。
怎么說呢,還得是微信!
················· 唐韌出品 ·················
安可時刻
產品設計中要考慮用戶場景,還原環境、還原感受、還原動機,就是洞察用戶場景的設計方法。
對應的過程和案例,我在產品訓練營中講過一個類似的案例。
這次深圳訓練營結束后,接下來會計劃杭州、廣州、成都場,根據報名情況安排時間,這幾個地方的PM可以聯系我了:tangren05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