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達生物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公布的全球首創PD-1/IL-2雙抗IBI363最新臨床數據顯示,其安全性、療效及長期生存獲益趨勢均表現亮眼。受此利好驅動,信達生物6月4日股價一度大漲超18%。
作為中國生物制藥領域的龍頭創新藥企,信達生物在2025年上半年火力全開:其腫瘤管線在ASCO會議上共有8篇口頭報告,占大會口頭報告總數的2%,這一比例創下中國藥企新紀錄。公司股價也一路攀升,截至6月9日,累計漲幅最高已超過119%,市值突破1300億港元。
信達生物股價走勢
圖片來源:百度股市通
盈利拐點將至
在經歷了三年創新藥資本寒冬的洗禮之后,資本對創新藥企的要求不再止步于紙面的研發管線,能否盈利以及何時盈利,成為重要的衡量標尺,實現盈利也成為創新藥企的關鍵里程碑。
以百濟神州為例,在2025年一季度實現營收80.48億元同比增長50.2%,凈虧損從上年同期的19.08億元收窄至9450萬元,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已實現127萬美元的季度盈利,并預計將在2025年全年實現經營利潤為正。
作為曾經跟百濟神州齊名的創新藥“四小龍”之一,信達生物在2025年也迎來了盈利拐點:先是2024年年報顯示,全年營收94.22億元,同比增長51.8%,年內虧損大幅收窄90%至9463萬元,Non-IFRS利潤首次轉正為3.32億元,EBITDA達4.12億元。2025年一季度,信達生物產品收入超24億元,同比增長41%,延續了強勁增長態勢。
支撐這一業績的是信達生物成熟的商業化平臺。通過自研+合作形式,信達生物目前已有15款商業化產品,其中腫瘤產品12款和非腫瘤產品3款。
其中,腫瘤領域核心產品信迪利單抗(達伯舒)作為中國第二款獲批上市的國產PD-1單抗,已累計拓展8項腫瘤適應癥,其中7項納入醫保。這款2018年獲批的創新藥上市6年仍在放量。禮來財報顯示,2024年信迪利單抗銷售額達38億元,同比增長36%,占同期信達產品總收入82億元的比重高達46%。
盡管國內PD-1市場競爭白熱化,但信迪利單抗仍穩居國內市占率第二,預計未來幾年將延續增長態勢。根據合作方禮來公告,2025年第一季度,信迪利單抗銷售收入約10億元,剔除匯率影響后同比增長19%。
另一重要產品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達攸同)在2023年全國醫院端銷售額達16.22億元,成為第二大支柱產品。盡管面臨集采壓力,其增長態勢依舊延續——美銀證券數據顯示,2024年2月達攸同銷售額達1.14億元,同比增幅高達32.3%。
在非腫瘤領域,信達生物推出的中國首個原研PCSK9抑制劑信必樂(托萊西單抗)于2024年11月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成為首個進入醫保的國產PCSK9藥物,有望快速放量。
與百濟神州不同,信達生物業績主要依賴國內市場。其亮眼表現除過硬產品力外,更依托強大銷售團隊:目前團隊規模約3300人,覆蓋全國320多個城市超5100家醫院,競爭力在恒瑞醫藥、翰森制藥、百濟神州、康方生物等國內創新藥企中穩居第一梯隊。
重磅管線步入收獲期
除豐富的商業化產品外,信達生物擁有22項臨床管線及數十個臨床前研究項目。2025年迎來管線爆發期,全年預計6款新藥上市,覆蓋代謝、眼科、自免及腫瘤四大領域,其中三大核心產品——瑪仕度肽、替妥尤單抗、匹康奇拜單抗已率先登場,臨床數據與市場潛力兼具顛覆性。
◆瑪仕度肽(IBI362)——代謝領域的“核彈級”產品
作為目前全球首個且唯一申報上市的GLP-1R/GCGR雙靶點激動劑,其臨床數據顯示:使用瑪仕度肽治療32周后,4mg、6mg組體重較基線分別下降10.09%、12.55%,肝臟脂肪減少80%,尿酸水平下降,并同步改善血壓、血脂等心血管指標,療效顯著優于主流GLP-1單靶點藥物。該藥減重與2型糖尿病適應癥預計分別于2025年上半年及下半年獲批,分析師預測其銷售峰值有望突破80億元。
◆替妥尤單抗(信必敏)——眼科領域里程碑式突破
2025年3月21日,該藥作為國內首個甲狀腺眼病(TED)靶向生物藥獲批上市,定價僅進口藥的1/15,極大提升可及性。III期臨床RESTORE-1研究顯示,治療組眼球突出應答率高達85.8%(安慰劑組僅3.8%),且首次給藥后即快速緩解癥狀,填補了國內70年無新藥可用的空白。中國TED患者約420萬,年新增10萬,該藥有望快速占據市場。
◆匹康奇拜單抗(IBI112)——同類最優的銀屑病治療長效生物制劑
作為全球唯一在16周治療期內實現PASI90(皮損改善≥90%)患者比例超80%的IL-23p19單抗,其維持期可延長至季度給藥,展現出兼顧療效、安全性與更友好治療方案的巨大優勢。該藥已提交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上市申請,預計2025年底獲批,并拓展潰瘍性結腸炎適應癥,切入千億級自免市場。
非腫瘤領域的重磅產品難掩傳統腫瘤領域產品的光芒。PD-1/IL-2雙抗IBI363在2025年ASCO年會上驚艷全球,尤其在非小細胞肺癌和結直腸癌適應癥的臨床數據中展現出“Best in class”潛力,目前該藥已獲美國FDA兩項快速通道資格(FTD)和中國NMPA兩項突破性療法資格(BTD),中美澳同步推進關鍵臨床,頭對頭挑戰K藥用于黑色素瘤一線治療。ADC領域,信達生物已有10款產品進入臨床階段,IBI343(CLDN18.2)已啟動單藥三線治療胃癌的III期臨床,成為進度最快的同類藥物。
信達生物部分腫瘤在研管線
圖片來源:信達生物官網
這些重磅管線的陸續落地,不僅為信達生物提供了持續增長的動力,更標志著其從單一腫瘤領域向多元化治療格局的跨越。有機構預測,隨著瑪仕度肽、替妥尤單抗、匹康奇拜單抗等產品陸續上市,信達生物非腫瘤領域產品銷售收入將從2024年的5.4億元快速增長至2026年的32.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45.8%。
國際化雄心
管線爆發僅是起點,國際化布局的雄心正將信達生物創新成果推向全球競技場。
信達生物是國內率先出海的藥企之一。2020年,為確保PD-1出海“萬無一失”,其將信迪利單抗中國境外獨家權利授權給禮來,后者負責海外商業化,信達可獲潛在里程碑付款達10.25億美元。2021年初,禮來向FDA遞交上市申請并獲受理,卻因僅基于國內臨床試驗,在審核尺度收緊下未通過組委會投票。2022年底,禮來退還了信迪利單抗海外權益,雖然后續雙方仍有產品合作,但黃金時機已錯失。
雖然PD-1出海受挫,但信達生物一直沒有放棄海外市場。2025年新年伊始,信達生物便以一場重磅交易震動行業。1月2日,信達生物與羅氏就新一代DLL3 ADC(IBI3009)達成全球獨家合作,獲得8000萬美元首付款及最高10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創下當年中國創新藥BD交易開門紅。這款靶向小細胞肺癌的ADC藥物已在澳、中、美三國獲批臨床,憑借其克服化療耐藥性的潛力,成為羅氏鞏固腫瘤領域領導地位的戰略補充。而信達則通過此次合作,將研發風險轉化為國際藥企的臨床投入,同時為自主出海積累關鍵經驗。
此次合作中,信達生物的國際業務平臺Fortvita Biologics以簽約方身份亮相。盡管此前因關聯交易引發爭議,但Fortvita作為獨立平臺,該平臺持有包括IBI389(CLDN18.2/CD3雙抗)、IBI343(CLDN18.2 ADC)、IBI363(PD-1/IL-2雙抗)等核心資產的海外權益,未來將主導海外BD和研發。
其中IBI363(PD-1/IL-2雙抗)已經在大適應癥NSCLC證明了自己在新興療法中的巨大潛力,同時在黑色素瘤、結腸癌等多個適應癥表現出的優異初步療效數據,有能力成為傳統療法的顛覆者。相較于國內屢創授權紀錄的PD-(L)1/VEGF雙抗,其獨特機制與領先的臨床進度,使其有望刷新全球雙抗BD交易價值天花板。
隨著瑪仕度肽、IBI363等產品在歐美市場逐步落地,其海外收入占比將持續提升,不僅為業績增長注入強動能,更將推動信達生物從“中國藥企”向“全球生物制藥領導者”加速蛻變。
結語
信達生物的“上岸”之路,是Biopharma典型的“業績保底+創新驅動”的敘事邏輯,這套邏輯比單純依賴資本輸血的Biotech模式更穩健,也比押注單一爆款的路徑更具可持續性,展現出從“商業變現”到“創新引領”的完整閉環。
參考資料
1.信達生物年報、季報,公司官網
2.《信達生物:穩了?》,妙投APP
3.《還沒完全盈利,信達生物離“大廠”還差關鍵兩步?》,財經雜志
4.《信達生物深度報告(01801):腫瘤、代謝、自免、眼科四象并驅的全球化Biopharma》,太平洋醫藥
聲明:本內容僅用作醫藥行業信息傳播,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藥智網立場。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