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腓骨髓內(IM)釘固定是一種新興技術,用于治療軟組織條件較差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雙踝和三踝骨折。髓內鎖定釘通過小切口穩定腓骨遠端骨折的長度和旋轉,實現踝關節骨折的微創治療。這使患者能夠更早地進行活動,患肢也能更早負重,感染和傷口愈合不良的風險較低。因此,對于有較高傷口并發癥風險的老年不穩定踝關節骨折患者,腓骨髓內釘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荷蘭學者提出了髓內鎖定腓骨釘的最佳插入部位,并提供獲得骨折最佳復位的三步固定方法。
手術技術
對于 Lauge-Hansen 旋后-外旋型3和4度踝關節骨折,三步流程圖指導醫生在盡可能減少軟組織損傷的同時實現最佳復位。
實現解剖復位的流程圖,Lauge-Hansen 旋后外旋型損傷中獲得最佳解剖復位的步驟。
步驟1:通過手動內旋和旋后足部間接復位骨折。當達到(接近)解剖復位時,髓內鎖定腓骨釘可插入腓骨尖端中央。
步驟2:如果步驟1后骨折復位仍不足,步驟2將是將釘插入腓骨尖端后外側,以便使用植入物本身進一步復位骨折。
步驟3:如果盡管執行了步驟1和2,脫位仍然存在,步驟3為在骨折部位做一個小切口,以便外科醫生可以使用復位鉗復位骨折。之后可以插入髓內釘。
手動操作逆轉創傷機制的示意圖,旋后外旋損傷的 3D 模型導致腓骨 Weber B 骨折。脛骨為深藍色,腓骨為淺藍色,腓骨遠端骨折碎片為紫色。手動將足部旋后和內旋以逆轉創傷機制。正面視圖顯示腓骨碎片的新位置為紅色。通過以這種方式復位骨折,旨在獲得接近解剖復位。
術中骨折手動復位方法:將足部旋后內旋。
插入髓內釘,與腓骨尖端開口相比,后外側開口的 3D 模型。利用釘的柔韌性進一步將骨折復位到解剖位置。
腓骨髓內釘手術復位的術中透視片,使用后外側入點對 Weber B 損傷進行復位及固定,并最終行下脛腓彈性固定。
術中照片顯示于外踝骨折處的切口,當通過旋前和內旋足部未獲得接近解剖復位時,下一步將是在骨折處的皮膚上做一個小切口,并使用復位鉗復位骨折。
顯示復位鉗在位的術中透視圖像,使用復位鉗復位骨折后,腓骨髓內釘可通過腓骨尖端插入。
當術中測試下脛腓聯合無不穩定時, 避免置入下脛腓聯合螺釘。三踝骨折伴脫位損傷患者術后6周的隨訪X線片。
結論
本研究提供了一個三步流程圖,介紹了如何使用腓骨髓內釘實現解剖復位旋后外旋型踝關節骨折的技巧。此外,建議在腓骨髓內釘固定后下脛腓聯合穩定的情況下,避免置入下脛腓聯合螺釘。
來源:足踝一昇
作者:吳一昇
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為轉載內容,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相關權利人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立即處理配合采取保護措施,以保障雙方利益。
為什么要投稿?是為了記錄自己的醫學之路!是為了與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讓傳播知識成為一種習慣,是“玖玖骨科”讓你投稿的理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