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廣東韶關某酒店上演了這樣一幕:林先生來韶關參加婚禮的前夜,入住酒店后點了當地特色宵夜。他正洗澡時外賣送達,卻被騎手告知因酒店禁令無法上樓,需自取。他只得濕身裹著衣物匆忙下樓,在酒店工作人員和賓客的注視下尷尬取餐,期待的美食體驗化為窘迫。
“禁止外賣入內”、“外賣員不得進入大堂及客房區域”的告示牌,如今成了不少酒店的標配。消費者、酒店與監管方之間這場關于“送餐權”的拉鋸戰,正在悄然升級。
安全盾牌背后藏著什么?■
酒店禁止外賣,首要理由始終是安全與衛生。
開頭提到的酒店員工解釋:“禁止外賣人員進入客房樓層是基于降低外來人員流動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等多方面綜合考量?!本频曜鳛槿藛T密集場所,管理難度確實不小。外賣員進進出出,可能帶來安全和衛生風險,增加管理難度,甚至存在損壞設施的風險。
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外賣騎手健康證問題,也給酒店業提了個醒。2024年11月,四川率先取消了強制外賣騎手辦健康證的規定,理由是推廣的“食品安全封簽”已經大大減少了騎手直接接觸食物的機會。但這個政策在落地時,卻和外賣平臺的全國性規則沖突了半年之久。更麻煩的是,體檢機構也不再接待外賣員做健康證體檢了,導致四川騎手陷入“想辦證沒地方辦,平臺又逼著上傳”的困境,甚至催生了30塊錢一張的假證黑市。這場看似與酒店無關的風波,卻暴露了跨區域政策對接的滯后和責任劃分的模糊——如果騎手的健康資質都說不清道不明,還能自由進出酒店客房區,萬一吃出問題,酒店會不會因為“放行”而擔責?
廈門市2025年1月實施的《網絡餐飲外賣配送監督管理規范》要求餐飲提供者必須使用“開啟后無法復原的封簽”,外賣小哥發現封簽壞了可以拒絕送餐。這種技術隔離手段,倒是給酒店業提供了一個切割責任的新思路。
利益博弈暗流涌動■
今年初,京津冀三地市場監管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規范元旦、春節期間市場價格行為的聯合提示》特別強調,年夜飯銷售過程中要規范落實明碼標價要求,合理制定價格,不得隱瞞價格附加條件。這種特意點出來的警示,暗示這類現象在業內并不罕見。
專家指出點外賣的多是年輕人,每單金額約為幾十塊錢。這幾十塊的外賣,對動輒人均消費幾百元的高端酒店餐廳來說,簡直是降維打擊。當低價外賣沖擊高價酒店餐飲場景,同時酒店自營外賣需支付平臺近20%傭金,利潤微薄時,禁止外賣成了部分酒店保護堂食利潤的現實選擇。
即將實施的《餐飲業促進和經營管理辦法》(2025年6月15日起施行)第十六條明確指出,禁止餐飲服務經營者設置最低消費。但現實是,當三亞某度假酒店把自助晚餐標到688元一位時,禁止外賣就成了變相捆綁的“最低消費”。消費者在給消協的投訴信中憤憤不平:“我付著每晚2000塊的房費,連點幾十塊錢外賣的自由都沒了?酒店餐廳一盤炒青菜賣98塊,這到底是保護安全還是維護暴利?”
面對酒店禁令,
消費者維權常陷困境■
根據《民法典》和《食品安全法》,若外賣食品出現變質、異物等問題,責任主體通常是外賣商家,消費者可向其主張違約責任;若引發食源性疾病,更可要求十倍賠償。部分酒店張貼“建議勿點外賣”、“食用外賣不適酒店不承擔責任”等聲明,且不設取餐點、不提供配送協助。酒店主張此為“風險提示”,但法律人士指出:若未在預訂時顯著告知,可能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6條關于的“免除經營者責任”的不公平格式條款。
而且責任不是貼張紙就能切干凈的——若消費者因酒店未提供冷藏設備導致外賣變質,或因禁止騎手入內延誤交接而致病,酒店作為場所提供者,仍可能因未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8條的安全保障義務承擔部分責任。消費者夾在酒店免責聲明與外賣平臺追責的縫隙中,維權易陷“兩頭不認”僵局。
技術升級與美味下沉的破局之路■
難道只能“禁”字當頭?一些酒店嘗試用機器人配送,但高峰時段仍捉襟見肘;也有酒店設置智能快遞柜,讓客人自助取餐;近日更有“一機多能”的復合多態機器人UP投入首旅如家酒店日常運營,白天配送物品,夜間切換清潔模式,通過分時復用提升效率。
高端酒店也意識到,光靠“堵”不行,得用更有吸引力的產品把客人留在自家餐廳。高星酒店正用更有“煙火氣”的體驗來應對外賣挑戰。去年6月歐洲杯期間,北京凱賓斯基飯店的普拉那啤酒坊就把營業時間拉到了凌晨,地道的德式美食配自釀啤酒吸引京城球迷大快朵頤,單月餐飲收入高達430多萬。
更重要的是放下身段,提供高性價比的選擇。比如有國際五星酒店推出“人均不過百”的平價海鮮小火鍋,徹底打破高端酒店餐飲“高處不勝寒”的印象。同時,亞朵酒店持續提供“粥到”暖心夜宵服務,讓每位入住的客人都能在深夜免費品嘗一份暖胃粥。這些嘗試是用更靈活的產品、更實在的價格、更貼心的服務,讓客人自愿選擇酒店餐飲。
監管定調與自律升級■
即將施行的《餐飲業促進和經營管理辦法》第十三條明確要求餐飲服務經營者“提升餐飲供給質量,豐富供餐形式”,特別強調要合理配置小份量、多規格的餐品,并在外賣頁面標注清楚食品分量、規格等信息——直指消費者對酒店餐飲“價高量少”的不滿。
事事有回應,此前外賣健康證的爭議和解決過程,也給酒店業提供了跨行業的參考。四川監管部門最終通過約談平臺,推動了用“常規體檢報告代替傳統健康證”的過渡方案,同時加強封簽檢查和配送箱清潔監控。這種思路與酒店用機器人配送替代人工的邏輯不謀而合:都是想辦法在流程上隔離風險,而不是因噎廢食地切斷服務。
司法層面也在釋放信號:網絡平臺對商家“設置不合理交易條件”等行為負有治理責任,若未采取必要措施需擔責。這種監管壓力正倒逼平臺和酒店加強自我約束,重新審視自己那些規定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機器人托著外賣餐盒,安靜地滑過酒店走廊,穩穩停在房間門口,一個電話自動呼入——“您的外賣已到達”。中高端酒店再熟悉不過的場景也再告訴我們,科技本應讓服務更貼心,而非筑起“禁止”的高墻。與其簡單粗暴地把客人和美食擋在門外,酒店更該自問:為什么客人寧愿點外賣,也不愿在自家餐廳消費?是價格太高?選擇太少?還是服務不夠好?
規則像一面鏡子,照出行業需要改變的地方。聰明的酒店會將安全焦慮轉化為升級動力——用更智慧的方式管理配送,更要用美味實惠的佳肴留住客人。
你所在的酒店允許外賣嗎?
歡迎留言分享觀點
設為星標 不再錯過
微信公眾號的推送規則又變了,為了大家能夠及時看到酒店行業的新動態,還請將“酒店圈兒”設為星標,我們將持續為你帶來最有價值,最有趣的行業內容。
喜歡就點個“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