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師易遇,人師難遭。” 千年前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的慨嘆,道破了教育的本質:真正的師者,是雕琢靈魂的匠人,是點燃心火的火炬。
在哈爾濱石油學院,便有這樣一群師者,他們將三尺講臺化作逐夢的起點,把產業前沿變為育人的課堂,以深厚的學術功底、熾烈的育人情懷,書寫著“經師” 與“人師”相統一的時代答卷。
這所扎根龍江、面向全國的高校,首先以“雙師型”師資矩陣展現出強大的育人底氣。
在現有專任教師中,教授、副教授占比44.74%,專業教師持有華為工程師、奇安信網絡安全工程師等頂級行業認證,他們既是課堂上講解智能鉆井技術的教授,也是油田現場解決實際難題的工程師,讓教材上的公式與生產線上的設備同頻共振。
其中,信息工程學院院長朱佳梅教授便是典型代表:深耕教學科研十八載,她主持10余項省廳級項目,發表SCI/EI論文6篇,捧回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更以30余次國家級競賽指導經歷,成為學生眼中“能把代碼寫成詩,將技術融入魂”的引路人。
在她的課堂上,軟件開發知識常與能源數字化轉型案例結合,學生大二便能參與企業真實項目,這種“教室連通車間、教案對接需求”的培養模式,讓學生更加自信地走向工作崗位。
教師的高度,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攀登的起點。2025年5月24日,外國語學院教師樊明亮在“外教社杯”省賽舞臺上,以“用外語講好中國能源故事”的教學設計斬獲特等獎。
這份成績的背后,是哈石油備賽團隊的全力托舉——為將大慶精神融入外語課堂的一個片段,團隊曾爭論至深夜。這種“以賽促教”的氛圍,早已超越個人榮譽,成為全體教師提升教學創新能力的練兵場。
教師們不僅在自己的賽場全力以赴,更將這份見匠心注入學生競賽指導中。人居環境學院的荊明野、姜濤等教師,曾帶領學生在“南方測繪杯”大賽中連續48小時調試機載激光雷達仿真系統,最終斬獲1個一等獎、4個二等獎及團體二等獎。
賽場背后,是教師將行業標準轉化為教學目標,把賽場壓力變為成長動力的匠心:他們不僅傳授操作技巧,更教會學生在數據誤差中尋找突破,在團隊協作中學會擔當,讓每一次競賽都成為淬煉專業素養與意志品質的“煉金爐”。
師者的力量,更在課堂之外悄然生長。
在奇安信網絡安全產業學院,教師以真實攻防案例為教材,讓學生在虛擬對抗中領悟“網絡疆土寸土不讓”的責任;在華為智能網聯技術特色學院,導師們帶著學生拆解新能源汽車的電控系統,將 中國智造”的種子埋進年輕的心田……這種浸潤式的價值塑造,讓知識傳授與精神傳承同頻共振,構筑了立體化的育人格局。
當一屆又一屆學生帶著扎實的專業技能與飽滿的家國情懷踏上征途,回望校園里那盞常亮的實驗室燈光,想起備賽時老師那句“再試一次”的鼓勵,便會懂得:所謂大學,從來不是建筑的堆砌,而是師者精神的傳承。
在哈爾濱石油學院,正是因為有了這群既懂“油氣勘探”又善“心靈勘探”的教師助力,才能讓每一位懷揣熱忱的學子,走出屬于自己的堅定步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