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讀懂儲能
從1300度烈火中突圍,
它們血拼出海“護照”。
?圖源|科陸電子
文|王璟 編輯|楊倩
來源|儲能嚴究院
儲能行業“燒艙軍團”再添新成員。
近日,科陸電子憑借一場持續59小時10分鐘的20MWh液冷儲能場站極端燃燒測試“一燒成名”,使國內完成此類實驗的企業增至8家。
據公開資料,陽光電源、華為、比亞迪、天合、阿特斯、瑞浦蘭鈞、海辰儲能與科陸電子等企業已陸續開展實景燒艙試驗。
圖源:華為數字能源
近年來,儲能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熱失控引發的火災風險,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球儲能電站火災事故累計已達167起。在此背景下,燒艙實驗正逐漸成為儲能產品出海、獲取國際安全認證(如UL 9540A)的“入場券”。
通過模擬極端熱失控條件下的真實燃燒場景,企業可驗證其防火設計的有效性與系統的整體安全性。陽光電源首開先河,完成20MWh系統極限測試,單次實驗耗資高達3000萬元;華為采用智能組串式設計,實現箱級熱失控隔離;天合、阿特斯、比亞迪等則依托各自技術路徑提升系統可靠性;海辰儲能更以“開門燃燒試驗”突破傳統防護邊界。
當前,“燒艙軍團”多為出海主力軍,海外業務增速較快或占比較高。然而,部分二三線企業也加入這場安全軍備競賽,試圖借此突圍。
例如,科陸電子雖借燒艙提升技術形象,卻仍深陷財務泥潭:連續四年虧損,累計虧損超43億元,資產負債率攀升至93%;2024年儲能業務營收僅微增1.51%,海外收入占比不升反降,下滑12個百分點至33.51%。為搶占市場,該公司還在2024年推出0.598元/Wh的“自殺式定價”工商業儲能柜,進一步加劇“量增利減”的困境。
同樣陷入低價競爭路徑依賴的還有“鋰電虧損王”瑞浦蘭鈞,累計虧損超過46億元。盡管2024年該公司鋰電池銷量同比翻番,但營收增幅僅為30%;儲能電池毛利率低至5.4%,較頭部企業低14-18個百分點。雖然2024年海外業務占比提升至14.96%,但動力及儲能產品均價腰斬至0.3349元/Wh,盈利結構持續惡化。
而瑞浦蘭鈞隨后發起更兇悍的價格戰,2025年3月,其投標價再創0.27元/Wh的行業新低。交銀國際預計,未來三年該公司仍將處于虧損狀態。
毫無疑問,在這場以燒艙為核心的公關戰中,頭部企業的馬太效應將愈發顯著。“燒艙實驗”雖是技術實力與資金投入的象征,卻并不直接等同于訂單增長。對于身處價格戰泥沼的二線企業而言,僅靠一場“火燒實驗”,恐怕難以扭轉頹勢。
01
從卷價格到卷安全?
具體來看,各家燒艙實驗在規模、測試標準、技術路線和安全指標上存在異同。
實驗規模與觸發方式:測試用的儲能系統容量規模從5MWh單柜到20MWh組合場站不等。阿特斯、天合、海辰、瑞浦蘭鈞采用單柜測試,側重于柜內隔離和無蔓延能力;2024年11月,陽光電源在業內首次采用20MWh大規模測試,嚴格模擬電站火災實景,華為則通過多顆電芯同時熱失控,強調箱級極限耐火隔熱防護。
技術路線:陽光電源通過泄爆設計、阻燃、抗沖擊技術,結合被動防火結構和隔熱性能,成功阻止熱失控蔓延。華為通過“正壓阻氧+定向排煙”實現箱內無可燃氣體和極致安全,阿特斯注重被動防火設計確保火勢局限,海辰儲能則則創新采用“開門燃燒”,在無外援情況下驗證系統自主防火能力。
安全指標:各家均關注熱失控蔓延控制、溫度傳導限制、燃燒時間延長等。華為實驗中7小時才觸發燃燒,極大增加應急干預時間;陽光電源相鄰柜溫度控制在40℃,遠低于熱失控閾值;阿特斯確保火勢不蔓延至相鄰單元;海辰儲能在極限近距離條件下無熱蔓延。
認證標準與目的:大多以CSA(加拿大標準協會) TS-800、CSA C-800、NFPA(美國國家消防協會) 855、UL 9540A等國際安全標準為實驗依據,目的在于滿足海外市場準入要求。
美國保險商實驗室(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 UL)為全球領先標準組織,UL 9540為全球首個儲能安全標準,UL 9540A則是UL 9540的補充標準,專注于評估熱失控蔓延測試,是儲能系統“出海”合規的關鍵門檻。
CSA TS-800 是 UL 9540A 標準的升級版,于2024年發布,試圖解決現有標準在模擬火災傳播方面的不足。
2025年發布的CSA C-800是基于TS-800擴展而成的正式國家標準,獲得了加拿大和美國的認可,它不僅涵蓋了大型火災測試,還擴展了測試范圍,可更全面地評估大型儲能系統(ESS)在現實復雜環境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02
安全“通行證”
當前,燒艙實驗已成為儲能行業出海獲得客戶安全驗證的“通行證”,不僅是技術實力的象征,更是市場競爭的核心壁壘。
通過真實火燒測試,企業能夠直觀展示其產品在極端熱失控情況下的安全防護能力,消除投資方、運營商及監管機構的疑慮。
圖源:阿特斯
然而,作為儲能安全驗證的“試金石”,燒艙實驗也存在局限性。
首先,實驗環境雖盡量模擬真實工況,但仍難完全覆蓋儲能系統在多變現場環境中的復雜熱失控路徑和多艙聯動效應。
其次,實驗成本高昂,難以頻繁開展,限制了行業整體安全技術的快速迭代。
再者,儲能系統的安全隱患遠不止于熱失控本身,燒艙實驗更多聚焦于被動防火設計和熱失控蔓延控制,尚需與智能監測、主動消防聯動技術結合,構建多層次安全防護體系。
根據天合儲能發布的安全白皮書,儲能事故的根源涵蓋電芯本征安全、電氣安全、結構安全以及運行管理等多個層面。燒艙實驗主要考察的是被動防火設計的最后一道防線,而無法顧及電氣故障、軟件控制失效、線纜老化等“隱形殺手”,這些問題往往是事故的先兆和誘因。
若過分依賴實驗結果而忽視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和智能監控,難以實現真正的安全閉環。儲能安全需要從設計、制造、安裝、運維全鏈條多維度防控,單靠燒艙實驗“燒”出安全感存在虛假安全的風險。
事實上,燒艙實驗并不能改變行業整體仍處于粗放式發展階段的現狀。當下,儲能產品良莠不齊,導致非計劃停運和安全事故頻發。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報告顯示,2024年電化學儲能電站非計劃停運達1779次,單次平均非計劃停運時長超29小時,且新投運電站運行較不穩定,發生頻次占比較高,儲能電站關鍵設備、系統及集成安全質量問題是主因,其中電芯、PCS和BMS故障占比約75%。
綜上,燒艙實驗是儲能安全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但不能成為安全管理的終點。
行業應警惕“燒艙實驗合格即安全”的誤區,強化從源頭設計、智能監測到運維管理的全方位安全防護,構筑全方位的儲能安全防線,真正把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保障儲能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CONTACT U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