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學界,有些規則像鐵律一樣被釘死了幾十年,大家都默認:想提高一個系統的精度,就得付出相應代價。
尤其是在時間測量這事上,原子鐘都已經摳到了納秒級別,科學家們依然在想,怎么讓它更精、再精、精到讓時間自己都開始質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其中最頭疼的問題是:你要測得準,就得多花錢。準一倍,能量消耗也得翻倍。這是量子計時的基本邏輯。你不可能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但最近,維也納工業大學、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還有馬耳他大學的研究團隊聯手,用一套全新的邏輯搞了個“時間騙局”。他們發現,如果讓一只鐘擁有兩種節奏,類似于一個秒針一個分針,它就能“耍無賴”地繞開這條精度與能耗的線性死規矩。
別誤會,這不是搞笑,這是正經物理。文章登在《自然·物理》上,而且實驗平臺已經在做驗證了,還是用目前最先進的量子設備之一,超導量子電路。
所以問題來了:這只“裝了兩個腦子”的鐘,到底是怎么突破物理限制的?
我們來一步步說清楚。
所謂“鐘”,不過是一種物理妥協
先把一件事講清楚。我們日常生活里看鐘,不管是數字表、機械表還是蘋果手表,其實都只是“人造時間”的外殼。真正計時的,是里面那套周期運動系統。比如鐘擺,石英振蕩器,或者在原子鐘里,某種精確的原子躍遷。
這些運動有個共同點:它們重復得很穩定。你可以把每一次振動、每一次來回,當作時間的一小格。
但這還不夠。你得“數”這些來回才行。數了多少次,時間就走了多久。這個“數”的過程才是關鍵。因為一旦你開始計數,你就涉及了不可逆過程。你改變了系統,測量了它,增加了熵。
說得再直白點: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數,都會擾動環境。鐘擺會攪空氣,激光測原子會帶來熱量,電子電路也會放出噪聲。熱、噪聲、不可逆過程,都是“熵”的表現。
這就是為什么,量子物理告訴你:想要精度高,就得付出熵。想摳得更細,就得接受更多能耗。
精度和代價的交易,從來是物理學里的“硬通貨”
在這個背景下,量子計時的極限就像一道鬼門關。
你想把時間測到比別人更細的顆粒度?那就準備好花更多電、釋放更多熱,或者把系統搞得更復雜。這是熱力學給你開出的價格單。
之前的共識是這樣的:想要把鐘的精度提高一倍,你就得投入雙倍資源。更狠一點,比如說你想精度提高一千倍,那就至少得付出一千倍的熵和能量。科學家自己總結這個規律時都覺得有點絕望。
這種交易規則,和資本市場一個樣:不投入,就別想回報。
但這次,維也納團隊說,他們找到了一個“漏洞”。說白了,他們讓一只鐘同時擁有兩種走法,讓它像雙核處理器一樣工作,結果不僅沒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反而找到了精度飛躍的新辦法。
秒針和分針之間的“黑幕交易”
好,現在我們把他們的核心思想拆開說說。
這套系統不是像傳統鐘表那樣一步步地數,而是借用了兩個不同的“計時流程”。
第一個是“快通道”,就像秒針一樣,每一跳都很快,但關鍵在于,它不參與真正的“測量”。也就是說,它只是周期性地動,卻沒人去問它“你動了幾下”,所以它就可以在量子態中自由穿梭,狀態是疊加的,不會立刻坍縮,也不產生熵。
第二個是“慢通道”,類似于分針,它記錄“快通道”完成了多少輪。這部分需要真正的測量,所以必然帶來信息流、不可逆、能耗。
但有趣的地方來了:由于快通道不耗資源,只在必要時觸發慢通道一次測量,整個系統的效率被大幅提升。你不再需要每一秒都去測量,只要等到“合適時機”測一次,精度依然能跟得上。
這種結構有點像傳統鐘表中,分針只在秒針轉滿一圈之后才跳一下,但秒針自己跑得飛快。而現在的量子鐘,是讓這個“秒針”在量子態中“同時跑完所有圈”,只在關鍵時刻才測一次。
一句話總結:這是一種“聰明地偷懶”的方法。
這不是偷雞,而是真正打破了“線性死規矩”
最讓人震驚的地方是,這個系統讓“精度”和“熵”的關系,從線性變成了指數。
什么意思?傳統規則下,你要提高精度100倍,付出至少100倍能量。而在這個新結構里,理論上你只需要增加一點點能量,就能換來成倍提升的精度。
注意,這不是數學游戲,是可以在實驗中跑通的東西。
研究團隊已經指出,可以用超導量子電路實現這套結構。超導電路本身就處在近乎無熱狀態,最適合玩這類“低耗高精”的游戲。
這意味著未來的量子鐘不只是精度高,而是“精度高得離譜,還省電得過分”。
這項研究到底能干嘛?難道只是為了“讓鐘表更貴”?
不,意義遠不止此。
首先,這是量子計量學的重大進展。未來量子計算機、導航系統、宇宙探測,都需要極致精度的時間參考。而這個方案,直接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其次,它也對“量子 vs 熱力學”這個老問題提供了新角度。我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量子世界那么干凈利落,而一旦進入宏觀熱力學領域,一切就變得臟亂差。
這個“量子秒針+熱力學分針”的結構,可能是兩者之間的一座橋。它告訴我們,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可以精妙地劃分工作,把耗能部分壓縮到最小。
最后,還有一種更哲學的意義:時間本身,也許從來就不是一種單線程的流動,而是多個層次的耦合疊加。
這項研究,可能只是人類第一次真正“用兩只眼睛”去看時間。
寫在最后:時間不會等你,但你可以看穿它
很多人覺得,“鐘”是最古老的儀器,是人類對世界的最低要求。但你看到今天這個成果,就會發現,連鐘表都還遠未被我們理解透徹。
原來,我們以為已經被定死的物理規律,其實還有操作空間。而這空間,恰好藏在量子力學那些不確定性最強、最無法捉摸的縫隙里。
而未來的人類,也許會生活在一種我們今天連描述都費勁的“多層時間結構”中。
那時候,時間,才剛剛開始被人類真正馴服。
參考論文:
Florian Meier et al, Precision is not limited by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Nature Physics(2025). DOI: 10.1038/s41567-025-02929-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