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 鴿
編|王一粟
在企業級AI這場軍備競賽中,或許比企業更著急的是用友、金蝶這些中國傳統軟件巨頭。
今年3月,金蝶發布2024年財報時,金蝶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徐少春表示:“金蝶的云轉型已經成功,下一個目標就是AI轉型。”
2個月后,金蝶圍繞企業管理AI已形成體系化技術產品。
金蝶升級企業級AI平臺蒼穹Agent平臺2.0,并基于此底座搭建N個場景化智能體,同時還提供了100+個AI應用場景,涵蓋財務、HR、供應鏈制造和應用開發等領域。
金蝶此番AI轉型,速度之快,進攻之強勢,令人咋舌。
但這背后所折射的,卻是這些軟件巨頭肉眼可見的焦慮,生怕一個不留神就被時代落下。
“這一輪AI浪潮已經真的來臨了,它要真正地改變每一個企業,甚至每一個人。”金蝶中國副總裁、研發中心總經理劉仲文對光錐智能說道,“在這個浪潮下,誰不改變,就會在未來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局面。”
金蝶中國副總裁、研發中心總經理劉仲文
因此,經過十多年成功轉型云軟件后,金蝶再次開啟變革之路,這次要轉型為一家AI公司。
業內皆知,中國SaaS行業并不是一個好生意,包括金蝶、用友等頭部軟件巨頭,也都被拖累至利潤降低甚至虧損。
“之前項目制好歹賺錢,一次性付款。轉型SaaS業務后,還要按月付費,還要續費率。”一位軟件從業者向光錐智能抱怨,行業看似在進步,但大家的日子卻更難了。
知名投資人朱嘯虎也指出,A股軟件公司整體上已很難盈利,老板幾乎就是給員工打工了。
無疑,現實的困境逼著這些軟件公司們積極尋找差異化之路。那么,AI是改變SaaS企業商業困境的關鍵嗎?而金蝶此輪AI轉身,是否能夠終結連續虧損的狀態?
大象轉身,一場從內到外的AI變革
1993年8月8日,徐少春在深圳正式成立了金蝶,進軍電子財務管理市場。
2014年5月,在深圳華僑城洲際酒店上,徐少春身著海盜服、手持鐵錘,當眾砸碎了一臺象征傳統ERP系統的服務器,隨即拉開了金蝶十年云轉型的序幕。
十年間,云訂閱服務收入已經在金蝶整體收入中的占比超過80%。
不過,雖然轉型已大有所成,但金蝶卻仍在虧損之中,過去5年金蝶分別虧損了3.355億、3.023億、3.892億、2.099億和1.421億。不過,2024 年是近五年來虧損金額最低的一年,其虧損同比縮窄約 32.3%,且金蝶管理層預計 2025 年將實現盈虧平衡。
其實,中國SaaS行業一直處于“叫好不叫座”的狀態,行業內卷、打價格戰,訂單價格低等原因,導致整個行業的利潤率遠低于國外其他企業。截至目前,整個行業也并未形成一種穩定的商業模式。
而邁入AI時代,軟件企業要如何應對時代的變革?
目前,軟件企業都在全面擁抱AI,不少軟件公司都標榜自己是“AI軟件”公司,金蝶更是明確提出要轉型成為一家企業管理AI公司。對此,劉仲文對光錐智能表示,金蝶全面轉型企業管理AI公司,主要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金蝶對外輸出的產品和服務,要轉型成為AI產品和服務,包含金蝶云·蒼穹2.0平臺、N個智能體應用等;二是金蝶公司本身也要成為一家AI公司,公司內部的方方面面,包括研發、銷售、服務等,都要深度接入AI技術。
2024年初,金蝶就提出“AI優先”戰略,就是要All in AI,即能用AI解決的事情全部用AI來做。
據悉,為了執行“AI優先”戰略,徐少春甚至親自指揮,把AI相關的研發人員“騰挪”到他自己所在的辦公樓層(之前在同一棟樓辦公但分散在不同的樓層),以便于親自督戰,快速反應,足以證明其對AI業務的高度重視。
金蝶集團總裁章勇也曾表示:“今年金蝶大量的改造工作,就是要把金蝶的業務加入AI的能力。”
可見,此次金蝶對轉型企業管理AI公司勢在必得。據Gartner報告數據顯示,當前金蝶已位居生成式AI模型中國市場占有率前十,金蝶也是其中唯一一家企業管理軟件廠商。
無疑,金蝶在To B賽道的大模型市場中,已經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
場景即服務,AI Agent要真正解決企業問題
企業級AI的落地,卻并不容易。
一方面是大模型技術問題,大部分產品都落不了地,很多企業即使部署了DeepSeek,也很難真正用起來。另一方面,則是已經能落地的產品,行業已經開始瘋狂內卷,百花齊放的AI員工助手,甚至去年才火起來的AI面試,都已經卷到窒息。
在這種局面之下,金蝶想要破局,其實并不容易。
今年上半年,金蝶重點布局企業級Agent,希望深入具體場景,來真正解決企業問題。
DeepSeek爆火后,很多企業都在部署AI,但大多數部署完卻并不能夠真正用起來。
據金蝶調研數據顯示,目前有82%的企業有投入AI的意愿,75%的企業已經采取行動,42%的企業已經接入大模型,且很多大型企業都在企業內部部署了DeepSeek的滿血版。
然而,“DeepSeek雖然能夠很快私有化部署,但AI落地場景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快。”金蝶中國副總裁、蒼穹平臺總經理李帆如此說道,“我相信很多公司都已經遇到了這個問題。”
而這背后影響企業級AI落地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技術對場景的適配都需要時間。
比如企業中存在著大量自己的語義,如“云家電BU”,只有這家企業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大模型需要大量地理解它們,這就涉及很多企業內的記憶生成能力。
同時企業還需要做自動化、決策等多個并行工作,這不僅僅需要大語言模型,還需要用小的模型進行預測。因此,在李帆看來,企業級AI落地是綜合AI技術的應用過程。
如果說,技術是影響企業級AI落地結果的下限,那么,場景就是上限。
畢竟,AI需要更多高質量的數據“投喂”,才能實現更好的體驗效果,而高質量的數據,往往更聚焦在于企業內部的某一個細分場景下,比如銷售的數據更多集中在銷售部門、財務數據是財務部門的核心資產等。
因此,當前企業級AI落地中,ToB服務企業更多是以“專科智能體”的形式去推動企業級AI落地,真正解決企業在某一個場景中存在的問題,金蝶也同樣如此。
一般來說,企業有五類核心場景,一是數據分析,二是重復性工作流程;三是生產供應鏈的優化,四是客戶洞察和營銷,五是財務風險與合規。
基于這五大核心場景,金蝶進一步做了細分,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結合AI能力和從用戶處沉淀下來的經驗,注入到智能體中,推動企業級AI落地。
目前,金蝶推出了金鑰財報(財報分析智能體)、差旅智能體、招聘智能體、企業知識智能體,以及ChatBI(企業問數智能體)等。
以差旅智能體為例,其能夠利用多Agent協同,匹配員工個性化差旅偏好,全自動完成行程規劃、機票、火車票、酒店預訂,并為用戶提供行程專屬企業支付碼,實現支付即報銷,讓企業直接支付賬單,還能夠對企業實現支付記錄、賬單、發票三流合一,保障費用真實合規,并對費用自動歸集,不需要企業再去做復雜的管理會計的分析等工作。
可見,垂直場景的專科智能體,自動打通了繁雜的流程,能讓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另外,這些智能體,每一個都是多智能體協同作戰,比如金鑰財報智能體,它能夠對企業財報進行分析。而分析財報的過程,就有包括成長能力分析智能體、盈利能力分析智能體、核心財務分析智能體、行業變化分析智能體等多達數十個智能體共同完成。
“在工作場景下,多種Agent的采用率,預計在未來3年會超過50%。”云之家CEO宋凱如此說道。
不過,金蝶的目標并不僅僅是幾個智能體產品的推出,最終目標還是要深入到企業核心管理系統之中。
劉仲文提出,“場景與智能體具有強耦合性 —— 每個智能體專注于特定場景,完成該場景下的任務輸出,形成‘一個場景對應一個智能體’的閉環。最終,這些智能體將通過協同聯動,構建成一個人機協作的智能體網絡。”
智能體雖好,也不能缺少一個堅實的底座。
支撐上面這些智能體的技術底座,是金蝶云·蒼穹2.0平臺,該平臺的底座還是云原生技術,第二層則是數據,再往上是模型層和可信層。
針對企業端,金蝶云·蒼穹可提供四大平臺套件,過去是應用開發平臺,企業業務對象流程、企業建模、集成,“而今天強化兩端,一是Agent的開發平臺,二是分析平臺,也就是ChatBI。再往上是構建出了金蝶的SaaS產品,以及今天的各種智能體。”李帆說道。
而基于金蝶云·蒼穹Agent平臺上開發出來的智能體,非常有多樣性,不光可以集成在APP端、H5等,也可以嵌入到企業內部的軟件,甚至是無界面操作,通過API調用到SaaS層進行應用。
也正是這些多種多樣的智能體,構成了金蝶各種豐富的應用場景。
從云計算技術底座,到中間PaaS層工具,再到上層SaaS應用及智能體應用,金蝶正逐漸將能力深入企業管理AI賽道。
從訂閱制到按結果收費,軟件公司探索新商業模式
如果按照既定的訂閱制收費,那中國SaaS的今天,很可能是企業級AI的明天。
企業級系統大概可分為三層,一是記錄系統,比如財務系統;二是差異化系統,可能是企業的核心業務系統,其迭代速度相對較快;一個則是創新系統,屬于新的業務板塊,其迭代速度更快。
在金蝶中國執行副總裁、經營中心總裁趙燕錫看來:“不同的系統,其AI建設策略不一樣。”
具體來說,核心系統往往是增強型,原來SaaS應用不變,通過疊加AI技術來提升效率。如財務審單過程中,可以基于生成式AI,解決合同附件審核、形式審核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在差異化系統中,往往是從增強疊加開始,原來SaaS應用不變,疊加AI能力,但隨著業務的變化,后續可形成獨立的智能體,能夠獨立閉環,成為一個AI原生的產品。
而在創新系統中,“我們鼓勵大家使用AI原生的套件或AI原生來進行自建,如AI招聘、AI直播、AI營銷策劃等。”趙燕錫說道。
不管在哪一層級的系統,如果在商業模式上還要走SaaS訂閱制的老路,無異于重蹈覆轍。
金蝶云服務業務中,云訂閱服務年經常性收入(ARR)34.3億元,同比上升20%。從2020年到2024年,金蝶的云訂閱ARR從10億元壯大到34.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CAGR)率高達36%。
盡管隨著金蝶云服務業務的營收在不斷擴大,但訂閱式的商業模式,也才剛剛看到盈利的曙光。而這個成績在中國軟件公司中,已經是佼佼者。
也正因此,在AI時代,金蝶也在探索新的商業模式。
趙燕錫表示:“在AI時代,會從功能收費轉向按結果收費的模式。如抖音過往是按流量廣告收費,現在則是按AI推薦撮合的成果進行收費。智能匹配對應的產品和流量,是大勢所趨。”
所以,中國軟件行業的商業模式,也要從SaaS向RaaS轉變,SaaS是訂閱模式,RaaS是Result as a service,即按照結果收費,“我們今天演示的差旅智能體就會按照出差行程數量進行收費,這也是按照成果收費的一種模式。”趙燕錫說道。
這一商業模式轉變的基礎,就是智能體具備自主執行復雜任務的能力,可以完成一個場景的閉環,而這個場景帶來的價值是可衡量的。
另外,除了面向B端商業模式的轉變外,金蝶也開始嘗試向C端業務拓展,金鑰財報智能體也是其首個面向C端推出的產品。
“這款產品的商業模式會是B端和C端兩輪驅動,個人版已經有付費用戶,而個人用戶經過使用體驗后,也會帶動企業版付費使用。”劉仲文說道,“企業版有兩類用戶,基礎賬號和高級賬號,提供的功能不同,定價機制也不一樣。”
金鑰財報智能體C端用戶會員頁面
這也符合光錐智能近兩年的觀察,由于AI大模型的能力進化,軟件產品的受眾是B端還是C端,這個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
為結果付費,有希望能帶動企業為AI軟件付費的意愿,從而打破中國軟件“賺錢難”的怪圈。
對于中國軟件企業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AI能夠為企業降本增效,但行業也同樣面臨著激烈的同質化競爭問題。
而對于金蝶而言,就像徐少春所說,金蝶正處于歷史最好的發展時期,而未來幾年,金蝶是“增效不增人”,著力提高公司的人均單產。也只有不斷提高人均單產,才可能最終擺脫軟件收入難的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