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科黃兢副研究員團隊與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劉方琨副研究員團隊合作,在中科院1區TOP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影響因子:11.6)在線發表題為“
Preclinical evidence of adenosine for early intervention in
Bungarus multicinctus
envenom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從傳統草藥異葉茴芹中提取的化合物腺苷,在動物實驗中展現出對銀環蛇毒中毒的顯著保護作用。銀環蛇是我國及東南亞地區常見的劇毒蛇類之一,其毒液中的神經毒素可在短時間內引發呼吸麻痹,致死率高達26.9%至33.3%。目前臨床上主要依賴抗蛇毒血清進行治療,但該療法存在價格昂貴、需冷鏈保存和靜脈輸注、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過敏反應等局限性。此外,許多被蛇咬傷的患者因地處偏遠而難以及時獲得醫療救治,延誤了最佳搶救時機。
面對這一挑戰,研究團隊將目光投向傳統草藥。異葉茴芹在亞洲廣泛分布,在中國傳統醫學中被稱為“蛇倒退”,長期以來被用于治療化瘀、解毒、消腫和蛇毒中毒。初步實驗表明,該草藥的水提取物對多種蛇毒(包括銀環蛇、金環蛇、眼鏡蛇等)具有一定的保護效果。通過進一步成分分析,研究人員鑒定出其中十種主要化合物,其中腺苷在對抗銀環蛇毒方面表現尤為突出。 在小鼠模型實驗中,注射銀環蛇毒后立即腹腔給予腺苷(劑量為25 mg/kg),可實現100%的存活率(對照組小鼠全部在5小時內死亡),且未觀察到明顯毒性反應。相比之下,靜脈或皮下給藥方式效果不佳。進一步機制研究表明,腺苷能夠有效減輕銀環蛇毒對神經肌肉傳導的阻斷作用,保護乙酰膽堿受體功能,從而維持呼吸肌的正常活動。
腺苷是人體內天然存在的物質,同時也是已被批準用于臨床治療其他適應癥(如心律失常)的藥物,安全性較為明確。盡管在動物實驗中腹腔注射腺苷顯示出良好療效,但在實際應用中,尤其是在野外急救場景下,仍需探索更為便捷的給藥方式。研究團隊指出,下一步將在大型動物模型中進一步驗證腺苷的解毒效果,并探索更適用于臨床急救的給藥方案,為銀環蛇咬傷的早期干預提供新的治療思路和潛在藥物選擇。
論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0123225003984?via%3Dihub
注:本文原創表明為原創編譯,非聲張版權,侵刪!
中醫藥基礎科研高分服務:
相關咨詢,加微信:1278317307。
【福利時刻】科研服務(點擊查看):、、、、、。咨詢加微信:127831730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