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4分清華少年龐眾望:母親教會我樂觀是面對挫折的最大底氣
原創君之言之君之言之2025年06月12日 18:30湖北
2017年河北滄州市吳橋縣溝店鋪鄉龐莊村的龐眾望,以高考684分的成績,再憑借“自強計劃”獲得了60分降分錄取的特別資格,叩開了清華大學的校門。
2021年本科畢業他毅然選擇留在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踏上博士學位的求索之路。
在清華園里,他憑借自身努力,屢次斬獲學校獎學金,更在2022年戴上“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的璀璨桂冠。
博士階段他不僅在SCI期刊上留下自己的文字,還斬獲三項國家發明專利。
他所鉆研的光網絡信息感知領域,緊系著國家的科技命脈,每一項成果都為大國重器的鍛造添磚加瓦。
龐眾望與清華大學“自強計劃”的結緣,源于他身后那個滿是荊棘的家庭。
龐眾望的父親是精神分裂癥病人,母親下肢殘疾,而他也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為給母親湊住院費,他厚著臉皮挨家挨戶借過錢,為了還債,他彎下腰撿起過別人丟棄的廢品。
龐眾望說:“從小到大,感覺我媽媽教我的很多,她就說過你面對什么,你就要去解決什么,從小我媽媽把我教育得是個挺樂觀的人,我媽媽經常說人要往前看,因為我媽媽每天都在笑,我為什么要去難受?”
“以前我并不能夠特別感同身受地理解我媽媽到底在經受怎樣的一個病痛的折磨,因為她一直不告訴我,也不讓我去看她有疾病的那些位置,但是當時她躺在病床上,我第一次看到了那些深可見骨的那些傷口,我其實是特別特別心疼。”龐眾望回憶道。
2020年他母親龐志芹住院了。這一次,在家人陪伴下,她走完了自己48年的人生旅程。
據央視新聞報道,在他母親住院期間,龐眾望正全力應對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面試。
他母親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等到了兒子面試成功的消息,相信那一刻,她的眼中滿是欣慰與驕傲。
龐眾望的母親龐志芹,是這個家庭的靈魂支柱。
她用殘缺的身軀支撐起整個家,卻從未在孩子面前流露過一絲脆弱。
她的一句話,如黃鐘大呂般回蕩在兒子耳畔:“你面對什么,你就解決什么。”
這不是簡單的生存指南,而是一種生命哲學。
她教會龐眾望的,不是如何考高分,而是如何在風雨中依舊挺直脊梁。
雖然他父親精神分裂,母親下肢殘疾,自己先天心臟病,他被命運反復錘煉。
然而,這個少年用樂觀的刀鋒斬斷生活的荊棘,用堅韌的雙手筑起通往未來的橋梁。
他的人生是對“樂觀比成績更重要”這一真理的最好注腳。
反觀當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每年有超過30萬學生因心理問題休學,其中絕大多數與父母的“成績至上”教育觀直接相關。
在那些父母眼里,沒有考出高分成績,沒有考進好大學,孩子就沒有幸福美好的未來,一輩子就毀了。
那些被逼至絕境的孩子,有的用生命的代價控訴著父母在教育的偏執。
而他的母親龐志芹的選擇,恰恰是對這種功利教育觀的有力反抗。
她的微笑、她的樂觀,成為兒子生命中最亮的星。
蘇軾被貶黃州時,于赤壁寫下“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在困境中尋得心靈的自由。
而龐眾望的樂觀,不是文人的風雅,而是生命的本能。
他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中學會了“往前看”,這種力量,遠比任何一次考試的高分更珍貴。
有人質疑,難道只有悲劇才能催生出如此震撼人心?如果他的家庭是完整的,他是否還能擁有這般堅韌?
這種質疑,恰恰指向了教育的本質,我們是否過于追求結果,而忽視了過程的塑造?
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超過3000萬家庭因經濟壓力放棄子女的課外興趣培養。
當教育淪為分數的競技場,孩子們失去了面對挫折的底氣。
而龐眾望的母親用樂觀為他筑起了一座堡壘,用愛與堅韌,教會了孩子如何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樂觀,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遺產!
正如那句振聾發聵的金句所言:“生活的苦難如洪流,唯有樂觀者能泅渡。”
愿每個家庭的父母和孩子都能從龐眾望的故事中領悟:分數或許能開啟人生的一扇門,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才是通往幸福未來的真正底氣與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