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國政府關稅政策影響,美國最大、最繁忙的集裝箱港口洛杉磯港貨運量及港口業務持續呈現下降和疲軟態勢。美國西海岸的晨霧中,洛杉磯港的起重機靜默矗立。過去兩周,近半碼頭工人無活可干——733個工作訂單需由1575名工人競搶,而往常白班訂單量高達1700-2000個。執行董事吉恩·塞羅卡沉重宣告:5月貨運量比預期暴跌25%,美國關稅政策已如冰霜凍結了這條太平洋貿易大動脈。(央視新聞)
眾所周知,美國發動關稅戰以來,中國一直處在反對的最前線,而經過了很多熱心人士的科普,在了解兩國各自進出口中對方所占的比重后,人們驚奇地發現,反而是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進出口更加依賴中國的商品,打破了人們的固有印象。自2018年以來,中國對美出口比率從2018年最高19.2%降至現今14.7%,進口則降至6.3%,而美國這兩項數據為13.8%與7%。數據上相差無幾,但是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商品大部分為商品制造如電子設備,包括手機與電腦等以及服裝、家電等,進口各種農產品、礦產燃料以及部分高科技產品。也便是說,農產品、礦產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有取代國家,但是我國作為世界最大商品制造國家的地位是任何國家無法取代的,美方掀起的貿易戰只是一把雙刃劍,實質上并無法改變現存的經濟結構。
自一帶一路戰略發展,中國的貨物體系正重塑全球化韌性根基。中歐班列的深層價值,在不確定的貿易環境中愈發璀璨。洛杉磯港的困境揭示了海運體系的脆弱性——關稅政策導致5月初入境貨運量驟降30%,經濟學家預警美國通脹率可能上升2.3%,每個家庭損失3800美元。與此對照,中歐班列2024年去回程開行基本均衡,綜合重箱率穩定在100%,成為動蕩中的確定性力量。
并且中歐班列在一帶一路的14個共建國家建立107個還箱點,與沿線鐵路企業合作開發雙向貨源。當美國港口陷入“庫存轉移”的短期博弈,中歐班列已構建“重車去,重車回”的可持續模式。貨物品類拓展至53大類5萬多種商品,景德鎮陶瓷、茶葉、義烏的日用百貨、重慶的筆記本電腦、鋼鐵軌道的律動在亞歐腹地持續震蕩,在沒有美國這位大買家的路上,中國構造出了一條穩定的貨物路徑,不僅打破了封鎖,更讓世界看到了未來的更多可能。
當海洋貿易在單邊主義浪潮中顛簸搖晃,綿延萬里的鐵路網正成為全球化的新基石。洛杉磯港閑置的起重機終將重新啟動,但世界已然看清:未來供應鏈的韌性密碼,深藏于那兩條平行延伸的鋼軌之間,駛向開放自由貿易的發展之路。(陳震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