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隨縣淮河鎮村民張某翻地時挖出四件青銅器。鎮委書記秦學得知后立刻上報,四普辦人員迅速趕到村民家。
現場確認這四件器物是青銅甬鐘,隨縣建縣以來首次發現成套編鐘。
四普專班到桐橋畈村勘探,發現新石器到兩周時期的聚落遺址。遺址面積不大但土層厚,專家稱在此出土編鐘挺意外。
四件鐘大小不一,大的高47厘米,鐘身扁圓,兩面有凸起紋路。這些鐘沒有音梁槽,和隨州以前出土的曾國編鐘完全不一樣。
它們形制與宜昌萬福垴的“楚季鐘”相近,年代推斷為西周晚到春秋早。
現在編鐘已被收進博物館,遺址周圍拉了警戒線保護。
村民張某說一開始以為是破銅爛鐵,后來才知道是寶貝。四普辦人員慶幸他沒當廢品賣,不然文物就遭損失了。專家正用儀器分析鐘的成分,想弄清楚和楚國其他鐘的關系。
遺址保護和研究還在繼續,這些編鐘到底屬于哪個族群成謎。
有人猜測可能和楚國有關,但具體族屬還得等進一步研究結果。村民盼著遺址能申報保護,以后說不定能發展旅游帶動家鄉。
我個人覺得,這些編鐘說不定藏著淮河鎮老輩人都沒聽過的古老故事。
過去農民在地里碰到奇怪物件,常按老經驗判斷有沒有用,這次多虧及時上報。如今科學考古能幫咱們揭開更多秘密,老辦法結合新技術才是好路子。
現在遺址勘探還在進行,后續會不會有更多發現誰也說不準。
但有一點很明確,保護好這些老物件,就是守住咱們的歷史根脈。大家不妨多關注這件事,說不定下次就有新線索浮出水面。
等專家研究透了,咱就能知道這些編鐘曾屬于哪個族群、見證過哪些過往。文物背后的故事需要慢慢挖掘,急不得卻也馬虎不得。每一件老器物都是歷史的信使,等著我們讀懂它們帶來的訊息。
保護好祖先留下的寶貝,就是給后代留一份珍貴的禮物。后續進展如何,咱們且看專家怎么揭開這層神秘面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