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派之城風起稻香,一派農忙盛景,如畫卷鋪展于大地,奏響現代農業(yè)的贊歌。人們在天府糧倉的圖景里,既能觸摸傳統(tǒng)農耕的底色,也能看見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彭州大地,已融入新時代的智慧。
田里的“變形記”:從彎腰到“一鍵種田”
5月底,當一車車麥粒運離田間,濛陽街道的水稻插秧季便拉開了序幕。目前,濛陽街道已形成5000畝全機械化水稻種植示范區(qū),在人工“插秧”的基礎上,大力推廣優(yōu)質高產技術和全程機械化生產。“再也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啦!”——從人工彎腰插秧到機械化作業(yè),這一轉變背后,是彭州構建的“良種+良機+良法+良田+良制”融合體系:應用水稻機插秧配合智能農機裝備,秧苗成活率提升至98%。在新品種、新機具、新技術的加持下,彭州計劃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56.85萬畝以上,其中水稻種植面積預計超33萬畝,穩(wěn)中有升??。
在彭州的田野間,“夏收夏種”的圖景變得愈發(fā)現代、智慧、創(chuàng)新與多元。彭州市菜稻現代農業(yè)園區(qū)除傳統(tǒng)人工“插秧”外,采用機械化育插秧技術,集成了機械化流水線硬盤基質育秧、暗化催芽、無紡布覆蓋、機械化栽插、鉀肥中移、無人機施追肥??、綠色防控等綜合措施,“種田也能玩出‘科技感’!”——在新時代續(xù)寫著“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農耕故事。
稻田變“秀場”,鄉(xiāng)村有玩法
在寒來暑往的千年時光流轉中,彭州的千里沃野凝結著時代更迭下的農耕智慧。當人們走進田園?,那份親近自然的喜悅,便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最本真的情感表達。來到九尺鎮(zhèn)積谷倉,隨手一拍即成大片,“張張都能當手機壁紙!”——詩意場景令人心曠神怡。
大地的氣息乘著夏風,攜著縷縷稻香,縈繞于往來的游人。每年夏季,彭州便向人們發(fā)出觀田園、游林盤、賞古鎮(zhèn)的邀約,這里成為熱門的踏青目的地。彭州的農耕之美,正書寫著彭派之城的當代表達 ?。
走進濛陽街道的天府蔬香博覽園,游人如織。小朋友們在田壟間嬉戲,爭相辨認著各類蔬菜,“比自然課還生動有趣!”閑適漫游的鄉(xiāng)村畫卷,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奔赴而來。
此刻,人們能在彭州的千里沃野、川西林盤中,探尋傳統(tǒng)文化之美,讓我們共同參與,在耕耘更美好“天府糧倉”的道路上,一同締造新的無限風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