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在果蜜紅茶產業發展中邁出了關鍵一步,通過推動生產方式從傳統人工向機械化轉變,為當地茶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茶產業是漢陰縣農業的支柱產業,年產茶葉2400噸,產值達8.1億元。此前,多數茶企在茶葉生產加工中依賴傳統人工,導致效率低、產量有限且成本偏高。
為破解這一困局,漢陰縣農業農村局主動牽頭,引導茶企購置采茶機、引進全自動茶葉生產線、建成標準化生產車間,成功推動全縣果蜜紅茶生產從傳統人工模式轉向機械化生產。
“今年我們開始采用機械化采茶,以前一個人一天只能采20斤左右,現在一個人操作機器,一天能采摘200斤左右?!睗h陰縣鳳凰山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春介紹。
山上采茶用上了采茶機,山下茶企也換上了新設備。在安康果蜜紅茶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一條集萎凋、揉捻、提香等工序為一體化的全自動生產設備正高速運轉。在這里,剛剛采摘的夏茶鮮葉經過揉捻、發酵、干燥等工序,褪去青澀后變成黑褐油潤、條索緊細的紅茶。
安康果蜜紅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馮衛平說:“機械化制茶相比以往使用人工生產,既提高了產能又降低了成本,使產品價格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無論是人工還是機械生產,漢陰果蜜紅茶的品質始終如一。“我們將機采機制的果蜜紅茶與春天手工采制的果蜜紅茶做比較,機采機制的果蜜紅茶完全達到了我們果蜜紅茶的品質要求?!?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魯成銀說。
“今年,預計全縣可生產果蜜紅茶800噸,產值達3億元左右。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魯成銀教授進行深度合作,制定果蜜紅茶機采機制標準化工藝流程,打造紅茶行業標桿。”漢陰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徐春明說。
如今在漢陰縣,一片片“綠葉子”正蛻變為“金葉子”,為鄉村振興注入蓬勃活力。未來,漢陰將持續深化科技賦能、推動三產融合,讓千年茶鄉煥發新生機,讓更多百姓端穩“生態碗”、吃上“產業飯”。(來源:漢陰融媒 劉東 王建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