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營區多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支由家庭醫生組成的健康守護團隊常年耕耘在基層一線。他們穿梭于門診、病房和居民家中,既是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家,又是突發急癥患者的首診醫生,更是社區居民的健康教育導師。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文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全科主治醫師王利紅的診室前已排起長隊。診臺前,70歲的居民范玉珍正在復診,作為王利紅醫生簽約5年的“粉絲”,他的高血壓、糖尿病病程進展和用藥調整方案早已被醫生熟記于心。
“小王醫生開的調理中藥特別對癥,現在我孫子哪不舒服,也都來找她看看。”范玉珍邊說邊展示著記錄詳實的健康檔案。診室另一側,90后的李琳正在體驗中醫推拿:“以前要專門請假去理療,現在下班順路就能做艾灸,醫保還能報銷。”
這樣的場景正是東營區深化家庭醫生服務的生動注腳。今年以來,東營區通過制定功能社區家庭醫生服務計劃,科學制定簽約服務包,將針灸、拔罐等中醫適宜技術納入服務范疇,同步配套階梯式收費優惠。在黃河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日均接診量達60余人次,其中近一半屬于年輕群體。“我們針對不同人群設計了向日葵包(兒童)、暖心彩虹包(成人)、微笑守護包(口腔)、臻護包(盆底康復)、岐黃包(中醫)等7種個性化服務包,滿足不同人群個性化健康需求,受到居民的一致歡迎”負責人李紅艷介紹,特色化服務不僅讓基層醫療煥發新生機,更讓家庭醫生簽約率逐年穩步提升。
當暮色籠罩社區,勝園街道的崔波醫生仍在奔波。接到祥悅小區郭大爺的求助電話后,他立刻向中心家醫團隊匯報,并準備好必要的換藥包、無菌手套,醫用敷貼等醫療物品,第一時間前往患者家中查看老人健康狀況。
半月前剛做完髖關節置換手術的老人,在崔波醫生團隊連續7天的上門換藥服務中,刀口愈合良好。“現在一個電話就能預約上門服務,還能隨時微信聯系到小崔醫生,對我們來說方便太多了。”
在數字化服務全面鋪開的同時,傳統的人文關懷仍在延續。從事家庭醫生工作25年的方紅娥醫生手機里存著多位簽約居民的聯系方式,她的工作日志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隨訪提醒:丁家村丁秀儉大爺該調整降糖藥了,本月8號需要聯系祥悅小區的王秀蘭大娘來中心進行高血壓隨訪,評估血壓控制情況,本周五要去祥瑞小區開展科普講座……
夕陽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燈光次第亮起。診室里,家庭醫生們仍在耐心接診;居民家中,出診團隊的背影融入夜色。這些奔走在大街小巷的白衣使者,用專業與溫情編織起一張覆蓋全域的健康守護網。
目前,全區共有家醫團隊201個、家庭醫生1004人,基本實現了村(社區)全覆蓋。每個家醫團隊建立“1+3+N”團隊模式,即1名專科醫生,3名基層衛生人員(全科醫生+公衛醫師+護士),N名輔助成員(藥劑師、B超師等),為簽約居民提供基本公衛和基本醫療服務,讓“小病在社區、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新格局逐漸成為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