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許多人或許會不假思索地認為自己最了解《水滸傳》。的確,比起其他三部,“水滸”顯得平易得多。
不僅以一百單八將為核心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而且書中滲透的“替天行道”“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等精神也深受價值認同。同時,以水滸故事為藍本的各類演繹不勝枚舉,不但衍生出諸如《金瓶梅》這樣的不朽作品,還有像《夜奔》《坐樓殺惜》《戲叔別兄》《扈家莊》等“水滸戲”也在戲劇舞臺上經久不衰……正是這樣,“水滸”以其獨有的平民化、市井化,“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話題。
[明] 杜堇《水滸全圖》(局部)
但對于這部文學經典,我們真的了解嗎?所謂的“了解”有多深?
或許,我們從小就“看”水滸:兒時,從老人講的故事里,從評書、戲劇中;稍長些,從課本里、從影視劇里;或者,讀原著。但又有幾人深究過:“水滸”二字的出處?水滸故事的源頭乃至真假?有幾人思索過:一百單八將是“從來就有”嗎?何以一部寫造反的書能在皇權社會“存活”并流傳至今?一部文學經典里承載的,不僅有故事和人物,更有活生生的歷史、不斷變遷的社會心理。經典是有生命的,對它的“認識”,可以通過文字,卻不止在文字之中。
中華書局的“中華經典通識”(第三輯)之《〈水滸傳〉通識》圍繞《水滸傳》的“本來面目”、妙處、疑團、版本和影響,等等,做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學術和趣味并重,既還原了這部經典作品的文學性,又從歷史、人文、社會等角度進行了全方位研析;“通”而不淺,無論“熟悉”或“不熟”水滸的人,都能撥開“霧里看花”之“霧”,獲得新的認知。
《〈水滸傳〉通識》實拍書影
比如,領略《水滸傳》的文學之美。隨著經典的家喻戶曉,其文學性反而遭到“消解”,或被神化束之高閣,或被簡化成為故事;而其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精妙處遠不止于此。這本通識引領讀者回到了“水滸”成為經典之前:通過水滸故事的歷史原型,闡析小說創作與史料記載之間的差異;通過從“水滸戲”到《水滸傳》的發展沿革,梳理文學創作的脈絡和規律;通過李贄、金圣嘆等與作品時代更為接近的名家闡析,穿透時間的“濾鏡”,還原作品的真實。
在通識的引領之下,我們走進了一個文學的世界。“《水滸》所敘,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書中引用金圣嘆的評說,精練而恰切。塑造人物,從古至今皆是小說創作的重要課題,《水滸傳》則展現了一個成功的范例。梁山泊一百單八將,如何“立”于紙上?書中的解析處處見精妙;更專以一章拆解人物,以楊志、林沖、魯達、武松等多位“好漢”舉例,細述塑造巧思。楊志為何守護“生辰綱”失敗?林沖為何必須倒霉?同為猛將,魯達和武松為何有明顯的不同?魯達如何做到表面魯莽、實為睿智的?武松又是怎樣被以“冷”筆寫熱血的?……好的書寫,是自然而然,似生發于人物自身的選擇,且非如此不可。《水滸》的妙處在于,其人物有強大的生命力、故事有充分的市民性,一代代讀者皆以為是自己走進了它們,實則是其精心構筑的文學之力使然。
[清] 陸謙繪《水滸百八像贊臨本》(局部)
同時,此書也引領讀者回到《水滸》成為經典的“過程”中。作為一部古典文學作品,《水滸傳》的身上也背負著歷史,不僅在于文字本身,還有成書之后人們的觀念變化。今人看《水滸》,難免看到種種“問題”,比如,主人公宋江雖被冠以“孝義”之名,卻讓人喜歡不起來;好漢們對于“招安”的執念乃至慘淡收場,亦令人唏噓不已。而在質疑作品的時候,我們往往帶著主觀評判,而忘卻了時代加諸其上的影響;亦忘了《水滸傳》之名前也曾被加上“忠義”二字。
通識則意在將作品放進屬于它的時代洪流之中,通過反復論述“忠義”在小說中的核心地位,讓讀者意識到水滸的觀念并非陳腐,而有其客觀性,《水滸》人物和故事不僅根植于時代,更是對其生動的描摹。“個人是歷史的人質。”個人的故事,只能在特定的歷史中展開,并帶有相應的局限性。時至今日,古人、今人對于《水滸》觀念的變化,也成為經典生命力的一部分,看到了這一點,才真正理解了《水滸》。
通梁山傳奇,識天地忠義
跟著吳兆路教授讀通《水滸傳》
《水滸傳》通識
吳兆路 高紅豪 著
978-7-101-16481-7
56.00元
24小時內點進下方鏈接購買
享書局旗艦店限時優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