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霸權的掙扎
最近,俄烏沖突的風向,開始變了,到了我們不得不重視的地步。
此前,烏克蘭“奇襲”俄羅斯的戰略轟炸機,在戰術上確實獲得了戰果。
然而,也意味著,烏克蘭在戰略上,慘敗。
這個邏輯就跟58年我們提出“打蔣艦,不打美艦”,是一個道理。
當時,川普就第一時間聯系普京,拼命解釋自己是不知道的。
此后,川普就表達了一個很核心的觀點:
既然普京要全面報復,小澤又想繼續打下去,那你們二位就索性再好好打一陣,美國暫時不管了。
這個意思,如果簡單的套在川普想要斡旋的角度,那就是輕視川普“搞錢的雄心”了。
對于小澤而言,只有打,他才是總統。哪天不打了,甚至他會被清算。
所以,小澤現在提出,要對全球俄羅斯普通人進行襲擊,邏輯就在這里。
不怕以后報復,老子先把總統這個位置坐坐好再說。
對于普京,他現在近乎是被俄羅斯內部所有力量,包括自己的支持盤,都批斗,覺得他是只“軟腳蟹”。
普遍指責他扮演什么“仁義之師”,毫無必要,就應該一舉推翻烏克蘭基輔政府。任何的自我設限,都是愚蠢。
問題是,烏克蘭現在要打,那就只能靠歐洲輸血,這是明牌。
于是,川普既可以削弱俄羅斯,又可以不掏錢,還可以趁機要求歐洲增加軍事開支。
搞錢,還是搞錢
一切跟錢過不去的事情,都是跟川普過不去。
別看歐洲和英國都鼓吹要如何增加軍費,要軍工獨立,那你有這個實力嗎?
如果沒有,到最后,整個西方軍工體系的壓艙石,美國軍工復合體,照樣可以毫不費力的吃這塊蛋糕。
明眼人已經看出,海湖莊園協議中的第一張牌是“貿易—關稅”,而上面就是第二張牌“安全—保護費”差不多要出牌了。
每一場政治危機都是一個政治機會。
能夠理解這個道理,還能夠很好的利用這種機會,永遠都是很牛逼的政治精英。
顯而易見,川普早已符合這樣的標準。
其實,我們復盤美國霸權的全球統治戰略戰術,依舊是很有看頭。
美國的做法就跟當年的古羅馬一樣,并不是我們這種郡縣制大一統邏輯。
古羅馬就是讓周邊的其它民族保持一定的自治性,但是,你們要臣服,要積極愿意將地方精英的孩子送到羅馬去接受教育和感受羅馬的頂級生活方式。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成本低,效率高,還不用大規模殺生。
只要時間足夠長,周邊的蠻族政權和羅馬的自治區域就會慢慢拋棄自己的原有傳統和價值,轉而全面擁抱羅馬。
本質上,就是通過改變其它地區的精英思維和生活方式,進而改變當地整個社會的生態。
當初,美國對付葉利欽和普京,就是如此,還存心搞出什么G8,把俄羅斯的精英忽悠的一愣一愣的,突然都覺得自己又行了。
這種軟性霸權策略,勢必還會導致俄羅斯內部的權貴資本主義迭起,具有極強的買辦屬性。
只要這個態勢保持下去,俄羅斯內部的精英就更加親西方,遠離自己的本土民眾,廣泛的尋租行為會很普遍,大佬隨時想著要收割本土民眾后把自己的孩子和錢轉移去西方。
久而久之,俄羅斯內部的貧富差距就會非常大,內需也不足,對外部的需求會日趨嚴重。
如果你不服氣,美國人還有一套說辭,這就是建制派的新自由主義。
告訴你,要經濟牛逼,就不要本土政府干預產業,不要排斥進口,全面擁抱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和國際分工。
其實,就是讓俄羅斯進入一個完全“依附性的經濟模式”,慢慢被西方同化和邊緣化。
事實上,這個龐大的工程,在俄羅斯進行的非常順利。
當初2022年開戰沒多久,西方的近萬項制裁,每一個都是針對上面的戰略布局而行動的。
如果不是我們用人民幣信用綁定盧布信用,不是海量廉價商品涌入,俄羅斯經濟可能當時就崩盤了,還打個毛線的戰爭。
從這個角度而言,普京是個很牛逼的角色,不過,也是一個被騙的老頭。
或許,俄羅斯人覺得他們跟西方都是基督教世界,不至于如此吧。反而,我們從來不是基督教世界,我們從一開始就極為防備西方。
另外,俄羅斯人在1840年以后,很長一段時間是列強,被抽耳光的時間不算長。我們從來沒有當過列強,一直被人家摁在抽水馬桶里暴打的時間倒是很長,所以,我們骨子里是不信任西方的。
盈虧同源,真的是這樣啊。
現在的問題是,俄羅斯就算把烏克蘭的政權推翻了,又如何?
中國的幸運在于,我們創立了獨立于美國之外的一套龐大的產業體系,而且還深度嵌入到整個全球貿易網絡。
然而,俄羅斯呢?
俄羅斯有多少拿得出手的產業?最前沿的高科技有什么?
經過俄烏沖突后,俄羅斯跟歐洲徹底結下梁子,俄羅斯要發展制造業也就遇到很大的掣肘。
就算俄羅斯人跟我們學習制造業,歐洲人會接受俄羅斯的貨?美國人呢?
再說了,俄羅斯只要這么打下去,就算贏了,也有硬傷。
自從美國獲得了頁巖油的技術后,全球石油市場三分天下。
OPEC VS 美國 VS 俄羅斯
如果你是川普,利用制裁的理由,不斷的襲擾俄羅斯在全球石油市場的份額,那絕對是爽歪歪的事情啊。
所以,如果實在沒有辦法盡快斡旋,只要美國暫停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美國人根本不急。
打啊,還怕你們不打。
你們都是和氣生財,美國就只剩下“貿易—關稅”牌。這張牌目前來看,也不是這么好用的。
只要俄烏再搞下去,歐洲、中東、日韓印等將來就要增加軍費,不買美國的,買誰的?
畢竟,今天美國純粹自己的先進制造業,就只剩下跟軍工體系有關的了。連芯片都是需要大量海外支持,軍工幾乎則不是。
我們分析一個國家的行為,就看他們的主要產業有哪些。
金融、農業、軍工、高科技(生產服務業)、頁巖油等,這些都直接構成了美國對外戰略的基礎框架,甚至是地緣沖突的行事邏輯。
對于川普而言,假設俄羅斯有本事真的打下基輔,反而是好事。
因為,基輔被占領后,俄羅斯看似是贏了,俄羅斯經濟和地緣的風險反而未來更加痛苦。
這個邏輯就像俾斯麥幫助德皇打贏了對法國的戰爭后,當時的德國處境反而更加兇險,邏輯是一致的。
俄羅斯的慘勝,將徹底改變二戰后的國際基礎規則,以后大家稍有不爽,就可以直接搶奪土地,幾乎回到1945年之前。
就算中國現在軍武也起來了,可是,目前獨霸的依舊是美國。
和平手段(金融和貿易)實在收割不到你們,讓你們相互威脅中迫于潛在的軍事手段(軍火和保護費)也就成了美國下一階段最重要的收割工具。
如果說拜登是一次性的“買戰爭”,川普則即將以俄烏沖突作為突破口,打造“賣戰爭”。
通過塑造長期的安全風險,逼迫其它國家長期大規模購買自己的軍火、付給自己保護費,這豈不是形同新一輪技術革命那樣的“新興產業”嗎?!
對于個人,甭管你身價多少,總有一款收割的鐮刀等著你。
其實,對于國家級別而言,何嘗不是如此?!
從朝鮮戰爭到越南戰爭,經濟史上,美國多少次,發了戰爭財呢?!
哪一次不是讓當時其它國家瘋狂加碼軍工投資呢?!
賣手機和賣子彈獲得的金條,哪個卑鄙,哪個高尚,分得清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