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女生暑假工變“血漿工”:是全國性問題還是個別現象?
原創君之言之君之言之2025年06月13日 19:22湖北
6月12日,江西撫州崇仁縣一名19歲女孩,原本想利用暑假打工賺零花錢。
她在社交平臺看到崇仁單采血漿站的招工信息,該信息稱可提供社會實踐證明和一定經濟報酬。
于是前往咨詢,血漿站工作人員告知可邊打工邊獻血漿,女孩便稀里糊涂地同意了,并被抽取580毫升血漿。
回家后女孩頭暈、渾身沒勁兒,媽媽察覺不對勁,再追問,小女孩才說出實情,拿出了300塊錢和一張“榮譽獎狀”。
那是血漿站給的“報酬”,300元是“辛苦費”,榮譽獎狀上印著“社會實踐證明”。
其母親得知真相后,將此事發布在社交平臺上,引發輿論關注。
多諷刺啊!
孩子想要的是發傳單攢經驗,對方卻用“公益”“證明”當誘餌,把她的血變成了KPI,把她的單純變成了業績。
此次事件中,女孩被超量抽取血漿,身體出現明顯不適癥狀。
血漿與血液雖一字之差,卻有著本質區別。
正規單采血漿會將血細胞回輸體內,一般單次采漿量為200 - 400毫升,間隔14天以上,而該女孩被抽580毫升,遠超合理范圍。
學生身體還在發育,血容量本少于成年人,突然被抽如此多血漿,身體出現頭暈、心慌等不適癥狀是必然的。
這血站的操作,簡直是在拿年輕人的健康開玩笑!
一般各地血站是政府設立的公益性衛生機構,可崇仁單采血漿站所屬的博雅生物公司卻聲稱采漿流程合法合規。
但從事件來看,其所謂的“合法合規”恐怕只是表面文章。
血站本應以保障獻血者健康為前提,可在這里,學生卻被當成了血漿的優撫供應源。
血站與中介勾結,以暑假工名義招人,甚至利用學生需要社會實踐證明的心理,誘導他們獻血漿。
這哪里是公益,分明是打著合法旗號的逐利行為!
類似事件并非個例。2024年3月,山西忻州一名19歲青年在捐獻血漿后猝死。
其家人稱血漿站用金錢誘惑、拉人頭等方式“誘導”當事人獻漿,且血漿站是否按規定對其進行健康檢查存疑。
此外,2024年2月,四川綿陽一名52歲婦女在三臺縣血漿站獻血漿后昏迷,送醫搶救后不幸去世。
死者家屬表示,村里通過大喇叭宣傳“免費體檢”,其母親在村里體檢后被帶到血漿站獻血漿。
由這些事件可以看出,部分血漿站在運營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在血制品供需緊張、漿站審批較難的背景下,現有血漿站為追求采漿量增長,或存在違規操作。
一些血漿站通過中介招募人員,以各種方式進行宣傳,甚至可能存在跨區域帶人、身體條件不合格者蒙混過關的情況。
這種模式不僅違反相關規定,也給獻血者的健康帶來風險。
國家對于采血機構與業務有著嚴格的法律規定。
《血站管理辦法》明確規定,血站開展采供血活動,必須向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執業登記,取得《血站執業許可證》,沒有取得該許可證的,不得開展采供血活動。
此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依據采供血機構設置規劃批準設置血站,并報國家衛生計生委備案。
血站與單采血漿站不得在同一縣級行政區域內設置。同時,《單采血漿站基本標準(2021年版)》也對單采血漿站的設置、運營等提出了具體要求,以確保血漿質量和獻血漿者安全。
所以在尋找采血相關工作或參與獻血時,要提高警惕,避免上當受騙。
首先,要核實采血機構的資質,查看其是否具有《血站執業許可證》等合法證件。
其次,要了解國家關于采血的相關法律法規,知曉自己的權益和采血的合理范圍等。
再者,不要輕信高額報酬或虛假宣傳,避免被誤導參與不規范的采血活動。
最后,如遇到疑似非法采血或自身權益受損的情況,應及時向相關部門舉報。
而此次事件中的崇仁單采血漿站,隸屬于撫州當地企業博雅生物公司,但其是否在運營過程中嚴格遵守國家相關規定,存在諸多疑點。
盡管博雅生物相關人員稱該單采血漿站為全資子公司,采漿流程合法合規,但從目前事件來看,其存在超量采漿等問題,所謂的“合法合規”有待進一步調查核實。
有人說,崇仁單采血漿站是正規機構,有《血站管理辦法》管著呢。
可正規就能理直氣壯誘導學生嗎?
正常單次采漿200-400毫升,女孩抽了580毫升,這超標的量,對發育未完全的學生意味著什么?
頭暈、乏力只是表象,更危險的是血容量驟降對心臟的負擔。
退一步說,就算流程“合法”,那“自愿”二字呢?中介說“認可獻血漿才能做暑假工”,血漿站說“抽前有體檢確認”。
可一個想賺300塊的學生,面對不獻就沒工作的暗示,真的能“自愿”說不嗎?
涉事企業博雅生物這家靠血液制品賺錢的公司,把暑期工招募包裝成“愛心助考支援服務”,免費體檢、業績獎勵、獎學金,甚至明碼標價“提供社會實踐證明”。
合著學生的社會實踐,成了他們的“獻血漿指標”?
那些在社交平臺繼續發招聘筆記的中介,那些把“認可獻血漿”寫進條件的HR,真的相信這是“公益”?
還是說,他們比誰都清楚,學生的社會經驗,是最廉價的優質血源?
有人替企業辯解,原料血漿本來就是生產需要,學生自愿獻漿是做好事。
可當“做好事”和“找工作”綁定,當“社會實踐證明”成為必須完成的任務,這到底是公益還是交易?
當企業的宣傳單上,公益兩個字比工資還顯眼,當中介開口必談證明有用,我們該信“自愿”,還是該信“套路”?
最讓人心寒的,是這種陷阱的精準性。
他們盯著學生群體,學生群體沒社會經驗、急需實踐證明、容易被“高薪”“公益”打動。
于是設計好話術,先以發傳單為餌,再洗腦公益價值,最后用“證明”鎖死。
等孩子反應過來,錢已經裝進口袋,責任推給“自愿”。
這不是偶發的個案,而是精準收割青春的“產業鏈”!
從中介拉人,到血漿站收血,再到企業加工成血液制品,每個環節都在賺學生的“天真稅”。
現在當地成立了調查組,我們在等一個真相。
但崇仁單采血漿站隸屬撫州當地企業,僅靠縣級調查組,能否徹查清楚?
這背后是否會涉及到更復雜的地方利益關系?我們不得而知。
相關部門應徹查血漿站的運營模式、人員招募渠道及與中介的合作關系,給公眾一個明白交代。
580ml的采漿量到底合不合理?
中介的“提成”從何而來?
“社會實踐證明”是否成了變相強制的籌碼?
更要問的是這樣的“公益采漿”,還要收割多少孩子的信任?
有人說,學生該長點心,別貪小便宜。
可憑什么要把防騙的責任全推給孩子?
當“公益”穿上“暑假工”的外衣,當“社會實踐”變成“血漿指標”,我們該警惕的,從來不是某一家企業,而是整個鏈條上對青春的輕慢。
他們太知道,年輕人的熱血,最容易被“善良”“證明”“公益”點燃,也最容易被收割后丟在風里。
這個小女孩的事情或許會被調查結果蓋棺定論,但那些還在社交平臺發“獻血漿換實踐”招聘的中介,那些把學生當“血源”的企業,那些對“自愿”二字裝聾作啞的監管,才是問題的根本。
青春不該是血漿指標,善良不該是被收割的借口。
當做好事需要用獻血漿來交換,當社會實踐變成“賣血證明”。
我們欠孩子一句:你不需要用鮮血換成長!
最后希望所謂的公益采漿,別讓孩子的善意,變成企業的KPI,所謂社會實踐,別讓孩子的眼淚,變成血漿袋里的重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