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 近端午山居有感 其一
蕉窗暗度荔枝天,箬葉新收澗底泉,
欲寫九歌停墨久,松濤先作大夫弦。
“蕉窗暗度荔枝天”,“蕉窗”點明了居住環境,窗外是芭蕉,給人一種清新、雅致且帶有幾分靜謐的感覺。“暗度”一詞極為精妙,它將時間的悄然流逝和季節的轉換不著痕跡地表現出來。仿佛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到了荔枝成熟的時節。“荔枝天”不僅點明時間是荔枝成熟的夏季,還暗示了天氣的炎熱,為全詩奠定了一種溫熱而又充滿生機的基調。
“箬葉新收澗底泉”,“箬葉”是包粽子的重要材料,在端午節有著特殊的象征意義。“新收”表明箬葉剛剛采摘下來,帶著清新的氣息和自然的生機。“澗底泉”則進一步描繪了山居環境的清幽,泉水從山澗底部流出,清澈甘冽。這兩句詩通過描寫山居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如蕉窗、荔枝、箬葉、澗泉等,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山居夏日圖,展現了詩人對山居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熱愛。
“欲寫九歌停墨久”,“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詩人想要書寫《九歌》,卻“停墨久”,這一細節生動地表現出詩人在創作時的凝重和沉思。他或許是被《九歌》中所蘊含的愛國情懷、神話傳說以及對人生的思考所觸動,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難以落筆。這句詩體現了詩人對傳統文化的敬重和對文學創作的嚴謹態度。
“松濤先作大夫弦”,“松濤”指風吹過松林發出的像波濤一樣的聲音,它以雄渾、激昂的氣勢為詩歌增添了一份豪邁之感。“大夫”在這里指屈原,因為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松濤先作大夫弦”運用了奇特的想象,將松濤聲比作屈原彈奏的琴弦之聲,仿佛大自然也在為屈原的遭遇和才華而悲嘆、吟唱。這一句既承接了上句對《九歌》的聯想,又將山居的自然景象與歷史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使詩歌的意境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七絕 近端午山居有感 其二
艾旗斜插石窗西,野老烹泉日影低。
卻話楚魂歸未得,滿山蒲劍割云霓。
“艾旗斜插石窗西”,“艾旗”是端午時節的傳統習俗象征,人們會將艾草扎成旗幟形狀插于門窗,用以驅邪避災。“斜插”一詞賦予畫面動態感,生動地展現出艾旗在微風中輕輕傾斜的姿態。“石窗”點明了山居的環境特點,石頭砌成的窗戶,質樸而自然,增添了幾分古樸與厚重。此句通過對艾旗和石窗的描寫,勾勒出一幅具有濃郁端午氛圍的山居小景,讓讀者感受到節日的傳統氣息與山居生活的獨特韻味。
“野老烹泉日影低”,“野老”指山野老人,這里可能指詩人自己或山居的居民,體現出一種質樸、閑適的生活狀態。“烹泉”描繪了煮泉水的場景,泉水在爐火上翻滾,散發著清新的氣息,這是山居生活中常見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畫面。“日影低”說明時間已近傍晚,夕陽的余暉灑在大地上,營造出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此句進一步豐富了山居生活的場景,表現出詩人對這種寧靜生活的享受和沉浸。
“卻話楚魂歸未得”,“楚魂”指屈原,屈原是楚國的愛國詩人,他的精神如同靈魂般在歷史長河中閃耀。“歸未得”表達了詩人對屈原的深深牽掛和遺憾。在端午節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人們緬懷屈原,而詩人在此處卻發出“歸未得”的感慨,暗示著屈原的精神雖然千古流傳,但他本人卻無法回歸現實,也反映出詩人對歷史人物的無奈和對現實的思考。這句詩將詩人的思緒從眼前的山居生活引向了歷史的深處,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底蘊和思想深度。
“滿山蒲劍割云霓”,“蒲劍”指菖蒲葉,在端午時節,人們常將菖蒲葉扎成一束,形狀如劍,懸掛于門首,以驅邪避災。“割云霓”運用了夸張和比喻的手法,將菖蒲葉比作鋒利的寶劍,仿佛能夠割斷天上的云霓。此句描繪出滿山菖蒲葉隨風搖曳的壯觀景象,既展現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機,又與前文對端午習俗的描寫相呼應,進一步強化了節日的氛圍。同時,“割云霓”也給人一種豪邁、激昂的感覺,暗示著屈原的精神如同這滿山的蒲劍,具有強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氣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