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我黨歷史上,被毛主席從基層破格提拔到中央重要崗位上任職、并且顯赫多年的干部并不多,原國務院副總理——紀登奎,就是其中之一。
紀登奎,山西武鄉縣人,1923年3月出生。抗戰爆發后,不到15歲的紀登奎就毅然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并于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參加革命后,紀登奎的工作重心基本都在地方,先后擔任過晉東青年救國總會委員兼和順縣青年救國會主席、魯西區委青年救國會組織部長、冀魯豫第一地委民運部長、冀魯豫區委黨校組織教育科科長、魯山縣委書記等職。
當然了,在革命戰爭年代,紀登奎也曾帶兵打過仗,盡管只是指揮地方部隊去剿匪,而且戰斗的規模也不算大,但再怎么說他也算是經歷過戰陣之人。
而也正是得益于這段寶貴的經歷,為其后來被任命為北京軍區第一政治委員打下了基礎。盡管他當時擔任這一職務主要是基于政治上的考慮,但他曾經那段帶兵的經歷,也無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總的來說,紀登奎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地方干部。
在地方工作期間,紀登奎素以腳踏實地、不辭勞苦、兢兢業業的工作作風著稱,凡是他所承擔的工作,無論多么困難,他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干出成績。
正因如此,在建國初期,“功勞小,資歷淺”的紀登奎深受組織信任,不到三十歲就被任命為河南許昌地委書記兼許昌軍分區政治委員。
1951年春,毛主席乘坐專列南下視察。在途經河南時,主席聽說許昌的地委副書記紀登奎是一位年僅28歲的“小伙子”,于是便心生好奇地想見一見他。
這是紀登奎第一次見到毛主席本人,心情既緊張又激動。在面對毛主席的不斷提問時,紀登奎憑借著扎實的工作基礎,回答提綱挈領、條理清楚,給主席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紀登奎與主席的這次見面,無疑成為了他仕途生涯重大轉折的一個關鍵點。不久后,紀登奎正式轉正為許昌地委書記。
1954年春,正在許昌地委書記任上干得有聲有色的紀登奎,突然接到了上級的調令,讓他到洛陽礦山機器廠擔任廠長。該廠是“一五”期間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
看到調令時,紀登奎不禁感到有些疑惑,一來,該廠當在時還正處于籌建狀態,很多工作尚未開展;二來,他缺乏工廠的管理經驗。
既然如此,為何組織上還會有這樣的安排呢?
直到后來紀登奎才知道這原來是主席的意思,其目的就是想磨煉一下他。
紀登奎上任后不久,毛主席又一次來到河南視察,期間又特地將他召來談話。
在談話中,主席對他說:“搞搞工業有好處”,并詢問他在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紀登奎如實匯報,說自己長期在地方工作,缺乏管理工廠的經驗和專業的技術知識。
毛主席聽后,鼓勵他道:世上無難事,沒有經驗,可以在實踐中積累,缺乏技術、管理知識可以自修!
這次談話,讓紀登奎受益匪淺,而毛主席也對他的工作十分滿意。臨別時,主席還特意叮囑他多學一點文化知識。
紀登奎聽從毛主席的教導,僅用了短短3年時間,就學完了5門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2本企業管理教科書,達到了高中文化的水平。此外,其操作機床的熟練度更是達到了三級工人的水準。這樣的成績,對于平時還要處理很多具體工作的紀登奎來說,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
在紀登奎的領導下,洛陽礦山機器廠比原定建設工期提前一年建成投產。這一成績,同樣耀眼。
1959年,紀登奎離開了洛陽礦山機器廠,調任洛陽地委第一書記。然而,這僅僅是其仕途生涯的開端而已。
1963年后,紀登奎又一次受到拔擢,任河南省委常委、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兼省委秘書長。那時的他,年僅40歲,可謂年輕有為,前途不可限量。
1966年“特殊時期”開始后,紀登奎也很快受到了沖擊。在此期間,其身心受到了巨大折磨,甚至還差點丟了性命。
但其實,紀登奎最初對這場“政治風暴”是表示擁護的,因此他當時還被任命為了“省委革命小組”副組長。
要知道,在當時省委、省政府飽受沖擊以致癱瘓的情況下,“省委革命小組”無疑成為了領導全省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機構,同時也主持省委的日常工作。
因此,作為“省委革命小組”副組長的紀登奎,實際上就等于在行使省委副書記的權力了。
然而,對于如何開展這樣的革命工作,紀登奎最初并不清楚,對于當時的一些現象,他也表示很不能理解。比如他認為當時中央派工作組,并不都是執行資產階級反動路線……
在當時那樣的情況下,紀登奎這樣的言論無疑是要承擔巨大風險的。但幸運的是,他最初并未因此受到影響,而是繼續擔任著“副組長”這一要職。而這也為他后來保護那些受到沖擊的老干部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當然了,紀登奎雖然對那些受到沖擊的老干部表示同情,也盡可能地對他們提供保護,但對于“造反派”,他也是秉持著“不得罪”的態度,作為“副組長”,他有時甚至還要支持“造反派”的造反、奪權活動。盡管他多次出面做工作、盡力保護那些受到沖擊的干部,但造反派們并不聽他的。
盡管紀登奎努力地維持著局面,但他最終還是沒能逃過被沖擊的命運。1967年1月后,紀登奎終于被打倒了,身心受到了巨大折磨。
然而,充滿戲劇性地是,就在紀登奎被打倒僅半年后,他竟又奇跡般地被“解放”了,并被委以重任,擔任河南省革命委員會籌備領導小組副組長。
1967年9月下旬,毛主席乘坐專列從南方返回北京,在途徑河南鄭州時稍作停留,并將時任華北局書記處書記劉建勛、武漢軍區副政委兼河南省軍區第二政委王新、省革委會籌備領導小組副組長紀登奎三人召上專列,與他們交談。
毛主席一見到紀登奎,便十分高興地握著他的手說道:“紀登奎,老朋友啦!”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毛主席的這一句“老朋友”,竟讓紀登奎從此平步青云。
在當時河南的很多地方,都打出了“向紀登奎同志學習”“向紀登奎同志致敬”等口號。
不久后,河南省革命委員會成立,紀登奎擔任第二副主任,成為當時河南的“第三號人物”。在這之后,紀登奎更是一路扶搖直上,成為了河南省委書記。
1969年4月,在“九大”上,毛主席又一次向與會代表介紹了紀登奎這位“老朋友”,使其一度成為了全國家喻戶曉的大人物。在這次大會上,紀登奎被選為了中央委員。
在隨后的九屆一中全會上,經毛主席提議,紀登奎又被選為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在毛主席的大力提攜下,紀登奎一路攀升,先后擔任過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北京軍區第一政治委員等職。由此足以看出主席對他的信任和器重。
那么,毛主席為何會如此大力提攜紀登奎呢?其中一種說法,是說毛主席曾一度將其當作“接班人”來培養。
這一說法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一定事實根據的。
眾所周知,在1970年九屆二中全會后,林總接班人的地位已經發生了動搖。毛主席在與林總的一次談話中,就曾明確提到:
“我們都是60歲以上的人了(此時毛主席77歲,林帥63歲),要培養60歲以下的,30歲以上的人。像紀登奎(時年47歲)、李德生(時年54歲)等人。”
怎料,1971年8月毛主席又一次南巡時,聽到有人說紀登奎有一段時間曾支持過“反復舊”,于是,這便引起了毛主席的些許不滿,最后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即便如此,毛主席對紀登奎依舊是信任的,畢竟在這之后,紀登奎的職務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還接連擔任了一系列要職。
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紀登奎仍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一職。不過,從1980年,紀登奎便辭去了擔任的所有領導職務。至于其中原因,大家也都很清楚。
紀登奎辭職后不久,鄧公曾專程找他談過一次話,希望他能繼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事實上,那時的紀登奎也才57歲,正是年富力強,可以有一番作為的時候。
之后,中央先是安排他管了一段時間的旅游業工作,而后擔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一職,級別正部,主要負責農村政策的調查研究工作。
紀登奎走馬上任后,仍繼續發揚其兢兢業業、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向中央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設性意義的建議和意見。
1988年7月13日,紀登奎同志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享年65歲。至于他的功過是非,只留與后人評說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