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國老師是一位老知青,他是1969年春天離開天津到河北邢臺地區的一個小山村插隊落戶的。在那里插隊落戶期間,張愛國愛上了一個美麗大方的農村姑娘,兩人并立下了愛的誓言??珊髞韽垚蹏泄みM城了,他也就沒能信守諾言,這件事讓他愧疚自責了幾十年。
有關張愛國在河北邢臺插隊落戶當知青的往事和他的那段情感經歷,聽我慢慢給大家講述。
1969年那個乍暖還寒的春天,張愛國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背起行囊,告別了父母和熟悉的城市,和同學們一起踏上了前往河北省邢臺地區插隊落戶的征途。那時候的張愛國剛滿十七歲,他懷揣著滿腔的熱血與憧憬,對即將開始的農村生活既期待又忐忑。
滿載知青的火車緩緩駛出天津站,蒸汽機的煙囪里冒著濃濃的黑煙,隨著車輪撞擊鐵軌節奏的加快,車窗兩側的樹木和電線桿匆匆向后倒去,映入眼簾的不再是高樓大廈和熟悉的街景,而是逐漸變成了廣袤的田野。張愛國和其他知青們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嘰嘰喳喳地討論著未來的生活。他們不知道,這一去,便是人生中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
圖片來源網絡
下了火車換乘汽車,幾十名天津知青最終來到了邢臺地區一個叫楊家溝的小山村,張愛國和八名同學被分派到了楊家溝大隊第六生產小隊。楊吉亮隊長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安排五名男生臨時住在五保戶劉爺爺家,四名女知青則住在隊部的一間房子里。劉爺爺雖然年事已高,但對這些遠道而來的孩子們格外照顧,總是用布滿皺紋的手為他們整理床鋪,叮囑他們夜里要蓋好被子,還把家里的一點葵花籽拿出來給知青們吃。
楊家溝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住的是石頭土坯房,吃的是高粱地瓜面等粗糧。但這里的鄉親們卻都很淳樸很善良,誰家有點什么好吃的,都會自發地給知青送來。
當時正處在春耕備耕的農忙時節,安頓好了吃住的地方,張愛國他們就跟著社員們下地干農活了。因為之前沒有勞動經驗,知青們啥農活都不會干,往地里挑糞時,擔著兩多半筐土雜肥走起路來他們還搖搖晃晃的,一位大嫂取笑他們,說他們笨得像鴨子。
看知青們不會挑擔子,楊隊長就安排女知青在場院幫社員們往籃子里和架子車上裝糞,讓男知青跟著架子車拉糞。社員們總是寬慰知青們慢慢來,他們說莊稼活最好學,一看就會,越干越熟練。
第一次鋤地的時候,張愛國連鋤頭都不會使用,楊隊長就耐心地給知青們做示范,手把手教他們怎樣握鋤頭,怎樣換架(左右手配合左右腳來回倒換),有的知青不小心把莊稼苗鋤掉了,楊隊長雖然很心疼,但他也沒批評知青,只是叮囑他們小心一點。
鄉親們也手把手地教知青們干各種農活,給他們傳授干農活的技巧,耐心地告訴他們鋤地如何用力,如何分辨雜草和莊稼。每當知青們遇到困難,鄉親們都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平日里,鄉親們還會給知青們送些自家種的蔬菜和剛出鍋的窩頭,讓這些遠離家鄉的孩子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麥收過后,隊里為知青們修建了四間新房子,成立了六隊知青點。因為張愛國做事認真負責,勞動積極,楊隊長任命他擔任知青的點兒長。成為點兒長后,張愛國更加努力,不僅要照顧好知青們的生活,還要帶領大家完成隊里分配的勞動任務,社員群眾對他的印象都很好。
六隊有一名叫劉淑香的年輕姑娘,她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長得特別漂亮,一雙大眼睛總是閃爍著靈動的光芒。她愛說愛笑,干活時也總是哼著小曲,那清脆的歌聲常常在田間地頭回蕩,給枯燥的勞動增添了不少樂趣。劉淑香勞動積極,干活麻利,深受社員們的喜愛。隊里的年輕小伙子們更是對她傾慕有加,變著法兒地接近她,希望能和她處對象。但劉淑香有著自己的想法,她總想著找個城里的男人或是有文化的人。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張愛國和劉淑香在勞動和生活中有了更多的接觸。劉淑香常常在干活時主動幫助張愛國,還經常偷偷塞給他一些好吃的。張愛國被劉淑香的熱情和善良所打動,漸漸地,兩人之間萌生出了別樣的情愫。在田間干活時,他們一起談論著各自的夢想;在出工勞動或收工的路上,兩個人也會走在一起,有說有笑。不知不覺中,他倆的感情越來越深厚。
那個年代的農村,人們的思想都比較保守,青年男女婚配基本都要通過媒人(介紹人)從中說合,很少有人私下談戀愛,張愛國和劉淑香的過于親密遭到了鄉親們的指指點點。
很快,風言風語開始在村子里蔓延,有人說看到張愛國和劉淑香拉手了,還有人添油加醋地說看到他倆親嘴了,更有甚者,竟然繪聲繪色地描述親眼看到他倆鉆高粱地了……這些流言蜚語像長了翅膀一樣,在楊家溝的每個角落傳播開來。但張愛國和劉淑香并不太在意,他們堅信只要彼此真心相愛,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在一個寧靜的夜晚,兩人站在村口的老槐樹下,立下了愛的誓言:要一輩子在一起,永遠不分離!
圖片來源網絡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到了1975年春天。那年春天,楊家溝大隊得到了兩個邢臺機械制造廠的招工名額。因為張愛國平時勞動積極,表現突出,大隊書記就把一份招工審批表給了他。當張愛國拿到審批表時,內心十分糾結。他不想離開楊家溝,不想離開劉淑香,不想放棄他們之間的愛情。但同學們都紛紛勸他,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能從農村走出去當工人,以后的生活將會有很大的改變,如果錯過了,可能會后悔一輩子。
在現實的壓力和對未來的迷茫中,張愛國最終還是選擇了去邢臺當工人。臨走前的那個晚上,他和劉淑香在老槐樹下相對無言,淚水打濕了兩人的雙眼。張愛國不敢看劉淑香的眼睛,他知道自己不能信守曾經立下的誓言了。就這樣,張愛國離開了楊家溝,也選擇了和劉淑香分手。
離開楊家溝后,張愛國在邢臺機械制造廠當了一名車間工人,在工廠工作比在農村干農活要輕松很多,月月都能發工資,伙食也好了很多,張愛國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張愛國就會想起楊家溝的劉淑香,就會想起他倆曾經立下的愛情誓言。一想到這些,張愛國心里就很難受很愧疚,他總覺得對不起淳樸善良的劉淑香。
1977年冬季,國家發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得到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后,張愛國抓住機會,認真復習功課,天天都學習到半夜。憑借著自己的刻苦努力,他最終考上了北京林學院,成了人人羨慕的大學生,也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在北京求學的日子里,他結識了一個漂亮的女同學,畢業后兩個人都留在了北京工作,組建了一個幸福的家庭,有了可愛的孩子,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年齡的增長,張愛國心中對劉淑香的愧疚和自責卻愈發強烈。他經常會想起在楊家溝的點點滴滴,想起劉淑香那燦爛的笑容,想起兩人在老槐樹下許下的誓言。是他辜負了她的真心,是他沒能堅守承諾,他覺得對不起劉淑香。這種內疚和自責像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有時在夢中,他都會向劉淑香道歉。
張愛國再也無法忍受內心的煎熬,他決定回到闊別多年的楊家溝,親自向劉淑香道歉,也好卸下這個壓抑了自己幾十年的包袱。
今年端午節前夕,再次踏上楊家溝的土地,張愛國心中感慨萬千。楊家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土坯房變成了漂亮的二層小樓,泥濘的小路也修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只是村里的人很少了,留守在村子里的基本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年輕人都進城打工了。張愛國一路打聽著劉淑香的消息,終于在村西頭找到了她的家。
當見到劉淑香時,張愛國一眼就認出了她。雖然歲月在她的臉上留下了痕跡,頭發也已花白,但那雙明亮的眼睛還是和記憶中的一樣,她臉上還是掛著年輕時那樣燦爛的笑容。張愛國話沒出口,眼淚已經打濕了雙眼。他來到劉淑香面前,哽咽著說:“淑香,我對不起你……”
劉淑香看到張愛國,先是一愣,隨后坦然一笑。她走上前去,拉著張愛國的手,笑著說道:“愛國哥,你說啥呢,什么對起對不起的,這事早就過去了,我一點都不怨恨你。老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那時候的我們都年輕,都有自己的選擇,你選擇進城當工人也沒有錯。你看看我,家里早就蓋上樓了,我現在也過得挺好的,你別再自責了。”聽到劉淑香的這番話,張愛國心中積壓多年的壓抑瞬間釋然,淚水如決堤的洪水噴涌而出。自己因為沒能信守愛的承諾愧疚自責了幾十年,再次和劉淑香相見,她不但沒抱怨一句,反而一笑了之,張愛國能不感動嗎?
在楊家溝的待了一天,張愛國看望了村里的老人,看了看他們知青當年居住的地方,就匆匆離開了楊家溝。
臨走時,鄉親們都來為他倆送行,一直把他倆送到村口。望著楊家溝的山水,望著淳樸善良的父老鄉親,張愛國老師心中充滿了感激和感動,他感謝鄉親們的熱情,感謝劉淑香的諒解,也感謝那段難忘的知青歲月。那段知青歲月讓他們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鍛煉了他們的意志,也收獲了最真摯淳樸的情感。劉淑香的寬容和諒解,讓張愛國放下了背負了幾十年的包袱,他心里豁然開朗。
圖片來源網絡
時光匆匆,那段知青歲月早已成為歷史,但它卻永遠留在了張愛國的心中,成為他生命中一段無法磨滅的記憶。而那份曾經的愧疚,也在得到諒解后,化作了對生活的感恩和珍惜。張愛國說,他永遠感恩淳樸善良的父老鄉親,也永遠懷念那段純真美好的青春時光。
作者:草根作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