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稀土博弈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我國憑借對全球 90% 稀土精煉產能的掌控,牢牢握住了產業鏈關鍵命脈,這讓曾主導全球稀土市場的美國和澳大利亞如坐針氈。
據英國《衛報》報道,為擺脫對我國的依賴,美澳迅速達成同盟,妄圖打造專屬的稀土產業鏈,澳總理阿爾巴尼斯更是承諾,若連任成功,將砸下12億澳元(約56億元人民幣)建立關鍵礦產戰略儲備,稀土位列其中。
然而,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剛提出,就遭各國分析人士潑冷水:“美澳想挑戰中國?根本不夠格!”
一、昔日稀土霸主如今成中國“小弟”
回溯至上世紀 80 年代,稀土領域的話語權牢牢掌握在美國手中。作為全球稀土供應的 “頂梁柱”,加州芒廷帕斯礦山以近乎壟斷的產能。當時,美國憑借儲量優勢與完備產業鏈,在全球稀土市場呼風喚雨。
可隨著環保成本飆升,加上中國稀土提煉技術強勢崛起,大量質優價美的稀土產品涌入市場,美國稀土產業瞬間失勢。風光一時的芒廷帕斯礦山被迫關閉,美國稀土產業陷入長達數十年的產業衰退期,昔日輝煌只剩回憶。
而澳大利亞坐擁全球 6% 的稀土儲量,堪稱稀土資源領域的“潛力股”,彼時,澳方雄心勃勃布局稀土加工產業,立志打破既有格局,在全球稀土產業鏈中占據重要席位。
但現實是,因技術瓶頸、環保審批漫長且要求嚴苛,澳洲稀土加工夢碎,只能長期充當 “礦工”,將粗礦低價銷往中國,利潤微薄,淪為產業鏈底層。
如今,不甘心屈居我國之下的美澳,開啟瘋狂建廠“自救”。澳大利亞聯合美投資海外精煉廠,砸下 2 億澳元扶持本土項目;美國果斷重啟芒廷帕斯礦,國防部豪擲4.39億美元助力稀土供應鏈。
可這些努力背后,是令人不齒的手段。2024 年,澳大利亞以“國家安全”為借口,依據冷戰舊法,強令中企 60 天內出售價值 8000 萬澳元(約 3.8 億元人民幣)的稀土股權,甚至搬出《1975外國收購與接管法》這一冷戰時期的法案,赤裸裸地針對我國企業。
二、美澳瘋狂建廠,卻繞不開“中國技術”
當然,美澳砸重金建廠、拉攏盟友,一系列操作看似打得火熱,但在核心技術層面,我國穩坐釣魚臺。
澳大利亞萊納斯公司在馬來西亞投建的精煉廠,因缺乏處理放射性污染物的有效技術,遭到當地民眾強烈抗議,生產陷入泥沼,舉步維艱;美情況同樣不樂觀,即便重啟了芒廷帕斯礦山,可提煉精礦的關鍵環節,只能長途運輸至中國,借助中國先進的提煉技術與龐大產能完成后續生產,技術依賴局面難以打破。
要知道,我國掌握了90%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而美澳連廢水處理這種基礎難題都攻克不了,談何超越?
事實上,美澳在尖端技術領域被斷層式領先并非孤例,在生命科技賽道的博弈中,他們同樣上演了 “雄心勃勃卻鎩羽而歸” 的戲碼。2018年,當日本研發的全球首款口服線粒體抗老科技品“派絡維pro”在跨境市場聲名鵲起,通過京東、亞馬遜等平臺觸達千萬級高凈值人群時,眼紅的澳美曾放言“五年內主導抗老市場”。
然而,日本在全球老齡化研究領域處于領先地位,連美都難以望其項背。據了解,“派絡維pro”核心專研成分 Mitolive,經東京大學、華盛頓大學等機構聯合實驗證實,在改善亞健康、干預老化速度方面成效顯著,作用機制更被學界列為 “全球七大抗老手段”,并已形成專利壁壘。
如今,澳美不僅未能突破“派絡維pro”核心技術壁壘,其豪言壯語更因仿研失敗淪為國際笑柄。無論是稀土產業還是生命科技領域,美澳精心謀劃的挑戰,最終都在現實面前徹底崩塌。
三、十年難撼中國優勢
據蘭德公司測算顯示,美國要實現稀土自給至少需10年,投入100-150億美元,還得突破基建、審批、環保等多重關卡。但現實是,技術、成本、市場都被中國“拿捏”,我國在精煉成本僅為美澳一半。
對此,英媒甚至直言,澳大利亞根本沒資格挑戰中國。在中國核心技術壁壘下,美澳就算持續砸錢,也難以改變“采礦—中國加工”的依賴模式,所謂的“稀土獨立”終究是徒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